|
伊能嘉矩其人 |
|
|
臺灣研究的一生
伊能嘉矩於一八六七年生於日本岩手縣遠野。他自小喪母,在祖父母嚴格的教育下長大,並且從其祖父學習漢學。一八八○年代,年輕熱情
|
|
的伊能嘉矩投身於岩手地方的自由民權運動。一八八六年伊能進入岩手縣師範學校就讀,但是由於對學校的教育內容與高壓的政治氣氛不滿,鼓動學潮而遭校方退學。此後,他即赴東京自修苦讀,並開始從事新聞文筆工作。一八九三年起,師事東京帝國大學坪井正五郎教授學習人類學,對人類學產生濃厚興趣。甲午戰爭爆發後,便著手為前往臺灣探險作準備。 |
|
 |
|
|
少年階段:東京奠基
一八八九年,伊能嘉矩離鄉前赴東京,活躍於當時的出版界。他首先進入東京每日新聞社擔任編輯,其後歷任《教育評論》、《教育報知》、《大日本教育新聞》等刊物的編輯,可見伊能的記者才能獲得肯
|
|
|
定,而且他也未忘情於教育。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爆發時,伊能出版了尋常高等學校修身科教師指導書《戰時教育策》及《戰時修身訓》等具有國權主義傾向的教育書。同時,他也開始對人類學產生興趣。師事東京帝國大學坪井正五郎教授,到坪井所主持的人類學教室聽講。
|
|
 |
|
|
|
青年階段:臺灣研究
一八九五年日本獲得臺灣,為甫在萌芽階段的日本近代人類學,預備了一個異文化田野。該年十一月,伊能嘉矩抱著從事人類學研究與教
|
|
|
|
育原住民的熱情來臺。來臺前夕,伊能曾發表一篇〈陳余赤志,訴於先輩君子〉,表達其渡臺之目的和抱負。十二月,甫抵達臺灣的伊能即與原來也是「東京人類學會」會員的田代安定一同創設「臺灣人類學會」。一八九八年成立的「蕃情研究會」、一九○○年成立的「臺灣慣習研究會」,伊能也都是核心人物,在這些學會中相當活躍。 |
|
 |
|
|
|
日本民俗學之鄉的鄉土史家
一九○六年,伊能為了照顧年邁的祖父並專心著述,辭職返鄉。回鄉之後的伊能,仍然從事臺灣研究,繼續出版了有關臺灣拓墾史、「理蕃」等的著作。一九二二年,當時已被內外公認為臺灣研究大家的伊能,接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的委託,撰寫《清朝治下
|
|
|
的臺灣》,這便是在伊能逝世後由後人所出版的、清代臺灣史之鉅著《臺灣文化志》。 |
|
 |
|
|
回鄉後的伊能也熱衷於遠野的鄉土歷史、民俗研究,與同好組織「遠野史談會」,編纂《上閉伊郡志》,發行《遠野史叢》,出版《綾織越前之事蹟》等著作。直到他在一九二五年逝世之前,遠野的歷史民俗研究,是伊能後半生重要的事業,留下龐大的出版著書與未出版的手稿。 |
|
|
逝世
一九二五年九月,伊能因為在臺灣罹患的瘧疾復發病逝,享年五十九歲。在遠野家鄉所舉行的告別式中,被譽為日本民俗學之父的柳田國男亦來電報弔唁。臺灣則由尾崎秀真、中野顧三郎發起,於臺北舉行追悼會。當時臺灣的主要報紙《臺灣日日新報》刊載了伊能追悼式的報導。翌年,遠野成立了「伊能先生紀念鄉土學會」,並於大慈寺舉行追悼式,柳田國男、松村瞭、金田一京助等人發表演講。
業績的彰顯
伊能死後,後人雖將其部份遺稿整理出版,《臺灣文化志》也被譽為清代臺灣史的顛峰巨著。然而除了部份臺灣史專家及遠野研究者之外,伊能在其逝世後的多年,始終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一九八二年,遠野市為了表彰這位畢生為臺灣研究與遠野鄉土研究鞠躬盡瘁的學者,在遠野的古城遺址建立一座「伊能先生顯彰碑」,由曾任臺北帝國大學教授的法政大學總長中村哲發表紀念演講。這座顯彰碑上刻著伊能生前自訂的「踏查三原則」。
一九九○年代,伊能的著作陸續在臺灣再度出版,後人也重新發現了伊能,終於在伊能渡臺後的百年:一九九五年八月,遠野市立博物館舉辦了「伊能嘉矩渡臺百年紀念展」,出版圖錄《伊能嘉矩 ?鄉土與臺灣研究》,並且舉辦「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的紀念研討會。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