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

開幕片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2014)|片長110分


★2014 威尼斯影展
★2014 韓國釜山國際影展
★2014 台北金馬影展

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個最好的時代,那是一九八○年代的臺灣。民歌、民運、解嚴前夕,整個社會在自由的思潮中,即將引爆。其中,以《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為起點,由小野、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詹宏志等揭櫫推動的「新電影」運動,不僅為近代華語電影史寫下了最重要的一頁,也綻放出最燦爛藝術火花。


11.15

哼吟一曲堅韌的旋律
蘆葦之歌 (2014)|片長76分


★2014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光榮時刻:台灣競賽獎」入圍)

「蘆葦之歌」是一首前臺籍慰安婦阿嬤的療癒之歌。慰安婦的議題,大家並不陌生,但除了「控訴」,還有其他的嗎?相較於世界上熙攘紛擾的樂音,有一段被忽略的歷史,有一群曾在痛苦深淵中的阿嬤們勇敢地面對自己,她們尊貴地被對待、細膩地被陪伴。在生命晚年,有的阿嬤首度公開身份、有的阿嬤找到信仰、也有的阿嬤與自己和好;阿嬤們用堅毅樂觀的態度,唱著一首不能被世人遺忘的歌。


吳秀菁 導演
洪素珍 副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11.22

凝望生命的動人停格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 (2016)|片長73分


★2017 Hot Docs 加拿大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International Spectrum
★2013 CNEX主題紀錄片影展最具國際潛力獎

一具看似平凡無奇的遺體,在醫學院的解剖課中,默默地陪伴一群醫學院學生,走過一學期艱鉅的學習,達成醫生們必經的成年禮。在臺灣,捐贈遺體做為解剖課教材使用的亡者,被尊稱為大體老師,在極度重視亡者身體安葬的亞洲,貢獻自己的身體需要面對親人的不捨,最後獲得深厚的瞭解與支持。




李孟津 製片
蔡怡汝 教授(輔仁大學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11.29

回首那年激昂反動
末代叛亂犯 (2015)|片長62分


★2016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入圍)
★2016台北電影節(紀錄片競賽入圍)
★2016韓國DMZ Docs(亞洲競賽入圍)

987年臺灣解嚴,各種議題的改革與民主化聲浪四起。一群被稱作野百合世代的學生與社會工作者,希望政府重新制定一部符合臺灣現況的憲法。然而在1991年5月調查局逮捕了四位青年,他們被以懲治叛亂條例起訴,引起深藏在民間的白色恐怖之懼。本片將重現1991年所發生的「獨臺會案」過程及其後續發展。




廖建華 導演
黃佳玉 研究生(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12.6

探尋人生藩籬的出口
(2015)|片長83分



★2015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入圍)
★2015金穗獎得獎

小紀和小凱,兩個在獄中度過青春年華的少年,走出禁錮的牢籠後,面對久別的親人與環境的現實,他們該如何向前?如何才能追趕歲月所遺留下來的人生空白?而父子之間那道看似無形,卻具體存在的高牆,又該如何翻越?




伍心瑜 導演
游惠貞 副執行長(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12.13

直視親緣中的難解習題
日常對話 (2016)|片長89分


★第53屆金馬獎(提名)
★2017年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

我和母親雖然生活在相同的空間裡,但幾十年來,我們就像是同個屋簷下的陌生人,唯一的交集是她為我準備的吃食。我們之間沒有噓寒問暖、沒有母女間的心裡話、沒有「我愛你」。 當我注視著她,我知道在那震耳欲聾的沈默之下,藏著讓她難以面對及言說的秘密 ;我知道在緊閉的雙唇背後,是令她窒息且擺脫不去的恥辱。 我終於鼓起勇氣與她開啟對話,但我真的準備去好面對她將給出的答案了嗎?我們又是否都能夠好好面對那些已經被埋藏許久的過去?




黃惠偵 導演
郭力昕 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12.20

閉幕片
我們這樣拍電影 (2016)|片長82分


★2015年釜山影展(「亞洲電影的力量」特映)

邁入21世紀初,臺灣電影陷入了最谷底,年產上映不到10部,沒想到2008年一部《海角七號》竟創下了臺灣電影史上的最高點,在這風起雲湧的年代裡,臺灣的電影人憑著甚麼樣的信念,給自己打出天下?《Face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片中,30位電影人道出了幕前幕後的辛酸和勇氣,也為台灣當代電影留下見證。電影是真實世界的鏡像,映照出的不只是社會問題與人的故事,更是人性與慾望的對望,真實處境的反省。在本片中看到的不只是臺灣電影的現狀,更是電影中的台灣,也是導演們對我們生活在臺灣的關注與認同,只有這股力量,才能讓臺灣電影的火苗永不熄滅。




游惠貞 監製
藍祖蔚 先生(資深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