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整個世界像是被開了一個愚人節大玩笑,敬愛的柯慶明教授猝然逝世,悄聲離開我們,化為「昔往的輝光」。柯慶明教授(1946-2019)是本校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曾任出版中心主任、臺文所所長、文學院副院長。其一生教研卓越、著作等身,博學篤志為同道所欽服、春風化雨被學生所愛戴。對圖書館而言,柯教授為開啟臺大圖書館收藏近代名家手稿計畫的重要關鍵人物,並協助王文興、林文月、臺靜農、葉維廉、王禎和、殷海光、鄭鶱、白先勇、葉嘉瑩、齊邦媛、黎烈文等名家手稿入藏,同時擔任特展策展人。柯教授長期熱心圖書館服務,並提供顧問諮詢,自稱為「圖書館行走」,並期許館員勇敢面對不同時代的各項挑戰,成為「守護文明燈火的人」。對柯老師,除了由衷的景仰,我們更有滿滿的感謝。
為悼念柯慶明老師,圖書館特舉辦追思書展,除了展示柯老師豐富的出版與編輯著作,更呈現柯老師自2000年以來,陸續指導圖書館辦理12場「臺大近代名家手稿系列展」的相關文書資料。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藉由本次書展,邀請大家再次領略柯慶明老師的鴻儒氣度、豐厚學養、博愛胸懷與無盡文采。
柯慶明教授在擔任助教時期,即出版《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萌芽的觸鬚》、《分析與同情》論著三種,初試啼聲,已受矚目。及任講師,學思益進,得《境界的再生》、《境界的探求》二集。柯教授受業於鄭因百、廖蔚卿、葉慶炳、葉嘉瑩等教授,論學以興發感動為主,而以境界為歸穴。至是乃融貫師說,益以己見,施諸詩文小說戲劇等文類,創發獨多。越數年,復出版《文學美綜論》、《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等書,融入比較文學與美學視域,梳理古今學術演變,勾勒言志傳統與神韻傳統之現代風貌,發凡起例,卓然成一家之言,柯教授年僅40有餘,積學立說如斯。在此前後,柯教授曾兩度訪學於美國哈佛大學,任燕京學社研究員,更留心於歐美文學理論之發展,每藉以反思漢語文學與文化。惟柯教授以為,中西之間貴乎對話,輕易歸化者與無視者皆未為通達。其論學也,常持「不薄今人愛古人」之襟懷。
2000年出版《中國文學的美感》,展示千年文心,貫注當代關懷,允為扛鼎之作,曾榮獲五四獎之文學評論獎。未幾,《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亦問世,綜論則如江如漢,專論則入情入理,足以啟迪來者。詩文雙璧,自古所重,柯教授為補古文論述之不足,乃費10年之力,著成《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抉發各種文章類型之美學特質,規摹範式,深中肯綮,宜為傳世之鉅著。又有選集《柯慶明論文學》一種,跌宕飛揚,俯仰多姿,最能展現柯教授對文學的全面思維。
柯慶明教授英才早發,高中時期即發表新詩若干,及入大學,創作與研究並進,深體古典與現代融通之意。1970年即以「黑野」為筆名出版散文集《出發》,敘寫鵑城春遲,銘刻金門鴻爪,深情銳思在焉。1976年刊行《清唱》,收錄新詩75首,上下求索,雄才不羈,其中〈再度降臨〉儼如精神史詩,義蘊深刻。柯教授於散文創作,始終寄寓深情;及至旅居哈佛,筆隨意走,靈思紛飛,先後結集為《靜思手札》及《省思札記》兩種。一鱗一爪,可以想見雲間風華。柯教授珍視師長情緣,發為追憶文章,每能深體人物精神,留存豐美細節,兼具史筆與情采;乃於1999年彙成《昔往的輝光》出版,廣為知者所寶愛。又曾應隱地先生邀約,出版日記《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應世接物之意,清風明月之致,盡在其中矣。
教研之餘,柯慶明教授更熱心參與編輯事務。柯教授於大學時期即曾主編中文系刊《新潮》,賦予嶄新活力。後參與籌畫《現代文學》「中國古典文學專號」,一新耳目;並於1971年起董理《現代文學》之編政,凡歷3年。1975年又與姚一葦、侯健等前輩共同創辦《文學評論》,親荷編務,試驗新的批評方法,倡導實事求是的態度。柯教授以其博雅才學,屢受學界與業界所託,精選古典文本與現代文學作品、編輯各家文學論述典籍,引領中國文學論述風潮,推動臺灣文學研究,實為文學研究領域之舵手。
「只有寫在紙上的原稿,才能在其書寫的筆跡上,見到作者的性情,甚至寫作之際的心情!以及作者運思修改之際的意匠心跡……悄悄地進入沒有『原稿』,甚至沒有『原本』的網路時代了!因而對於現有,以至倖存的『手稿』,是不是該更積極更用心來保存?」
抱持著這種理念的柯慶明教授,與時任圖書館館長的吳明德教授談起此事,想法立即獲得贊同。不久因緣際會下,在公館捷運站偶遇王文興和陳竺筠教授,和他們談到:花了二十三年撰寫,一年抄稿,再一年校對出版的《背海的人》,原稿還在嗎?陳竺筠教授立即回應:「有啊!放在家中的餅乾盒子裡!」自此拉開收藏手稿資料的序幕。
於是在國內收藏手稿資料的風氣還未興起時,臺大圖書館於柯教授帶領協助下,開始擬定計畫,提供優質保存環境,主動徵集手稿真蹟。起初先以校內教師及校友中,屬文學、史學及哲學名家之手稿為蒐集範圍,待執行較具規模、經驗且制度化後,現今已擴大至各學科領域及校外其他名家。
※柯慶明教授在籌畫臺大名家手稿資料展系列一至五時,皆為特展撰寫專文投稿於聯合報,協助宣傳事宜,為手稿資料展盡心盡力。其中有四篇文章刊載於《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一書。
© 2019 NT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 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