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於1943年11月由台北清水書店所出版,是楊雲萍畢生唯一公開出版的個人日文詩集。為其設計封面及扉頁的,是與楊教授在其他文學刊物合作甚多的民俗畫家立石鐵臣。 |
|
從外觀來看,立石設計《山河》時,將之設定為精裝本,封面採深藍色的粗纖模造紙為書衣,並以版畫風格的白色粗字體印於其上。觸感獨特的封面紙質和版畫字樣的搭配,同時傳達出楊教授作為一位詩人的纖細感受及內容詩作的重量。另外,《山河》的規格是24開本,內文僅58頁。搭配了精裝裝訂後,顯得極為大方。 |
|
《山河》計收錄楊教授詩作24首,詩的內容則多半與楊教授的生活經驗有密切相關。或記其家中親情和夫妻之愛,與他做為家中經濟支柱的心理感受、或寄其對時局及社會現實的感慨等,觸角十分多元。 |
|
《山河》據楊教授所述,共出版了800冊。以當時的一般印刷書籍的數量來說,並不算太少。但由於此書出版之際,太平洋戰爭的戰火方酣,導致詩集的流通受到阻礙,或是燒燬於戰火之中,使其傳世的數量十分稀少,故極具珍藏價值。 |
|
另外,由於《山河》所輯僅24首,尚有多首在楊教授因為許多客觀條件限制下而未輯入。幸得楊夫人長年親手謄抄保存,編輯《山河新集》,日文現代詩始成全璧。
本次展覽除《山河新集》外,另選錄楊教授其他作品手稿分為七個部分展示: |
|
手稿一、隨筆及偶錄等。
手稿二、楊雲萍之妻(楊黃月裡)為楊雲萍手抄著作,《民報》所發表的作品及其他。
手稿三、目錄和序。
手稿四、半月刊編輯方式、手抄《台灣通志》采訪冊式。
手稿五、日中翻譯〈陳夫人〉等;中日翻譯〈台灣外紀〉及其他。
手稿六、單張如:收支帳表、寫作草稿。
手稿七、原創小說〈部落日記〉、〈殘照〉等。 |
|
以下為各單篇之介紹: |
|
【手稿一】 |
|
〈書齋にて〉
楊雲萍站在習靜樓書齋前讓攝影師拍下照片,照片刊載在《台灣藝術》一卷三號,寫下了這一篇短文記載照片的背景。 |
|
|
〈返事〉
這是一封回信,楊雲萍針對他人所提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內容說明了自己在創作中所經常?物的對象。 |
|
|
〈故鄉への愛〉
這篇手稿發表在1941年4月的《台灣藝術》。對故鄉的愛,以故鄉為傲,是楊雲萍在士林舉辦的鄉土展覽會中所呼籲大家的,期待故鄉裡的每個人都能將愛化成具體的行動。 |
|
|
〈備忘偶錄〉
〈備忘偶錄〉上(昭和十三年(1939)五月十九日《台灣日日新報》)、分成2部份,〈備忘偶錄〉下(昭和十三年(1939)五月二十日《台灣日日新報》)分成3部分。楊雲萍在各節表示: |
(1) 關於裏川大無氏的〈明治三十年代的台灣雜誌備忘錄〉 |
(2) 關於台北帝大的移川子之藏敎授針對「古令埔碑」的調査報告;《台灣史蹟調査報告》 |
第二輯(昭和十一年七月台灣總督府內務局刊)。 |
(3)
關於文學博士村上直次郎氏在《史蹟調査報告》寫的「芝山嚴」,指出其中的一些錯 |
誤。 |
(4) 在〈啓明會第八囘講演集〉(大正十二年刊),有田辺尚雄氏的演講筆記。 |
(5) 關於故伊能嘉矩氏的大著《台灣文化志》(昭和三年刊、上卷) |
|
|
〈大東亞戰爭後の台灣文藝界回顧〉
楊雲萍在〈回顧大東亞戰爭後的台灣文藝界〉,詳細回顧描述,詩、小說、戲劇、討論、隨筆、時事問題。 |
|
|
〈はかき隨筆〉
楊雲萍在〈明信片隨筆〉主要在回想台灣許多過去埋沒的先哲的時候,描述其心情的悲哀。 |
|
|
〈果物隨筆〉
手稿未完。以羅波蜜為筆名,描述人類第一次吃水果(無花果)的經驗,以及經由龍眼樹所引發的暇想。 |
|
|
【手稿二】 |
|
〈記念先烈〉,《民報》,1945年10月10日
戰後初期,楊雲萍擔任《民報》社論主筆及文藝欄主編,自1945年10月起,在《民報》上發表作品,直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民報》停刊為止。〈記念先烈〉是楊雲萍在中華民國國慶的當日,提醒台灣人民及國民政府,勿在日人統治之後忘記曾經為中華民國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謹記、緬懷、保存先烈的事蹟是戰後的台灣十分重要的工作。 |
|
|
〈文獻的接收(上)(中)(下)〉,《民報》,1945年10月14日、15日、16日
〈文獻的接收〉是楊雲萍就自身的專業知識,針對戰後文獻的整理與保存對國民政府提出的建議。文章中提出幾處收藏文獻之處,如台灣總督府、南方資料館、台灣大學(台北帝國大學)等,皆擁有豐富的文獻典藏,楊雲萍如數家珍般的熟悉每一類別的文獻資料,期盼透過整理與呈現,能提供國民政府在接收日治時期以來的文獻資料具體的方向。為著萬人文化資產而努力,是楊雲萍始終的堅持。 |
|
|
〈雜誌小評〉(1)
此篇為楊雲萍分別對《政經報》第二號中刊出的文章:陳逸松的〈目前緊急的政治諸問題〉、楊守愚在〈獄中日記〉寫的序、王白淵的〈我的回憶錄〉、子成的〈我的所見所聞所感〉、杜金莖的〈新台灣如何建設〉,做出短評。 |
|
|
〈奪還我們的語言(上)、(下)〉,《民報》,1945年10月22日、23日
〈奪還我們的語言(上)、(下)〉分別在1945年10月22、23日連載。在戰後初期楊雲萍便提出了「語言」問題,主在闡述一個國家及民族必需在新的時代來臨之際,掙脫被殖民時期所強迫學習的語言(日語),重新尋回與自己的歷史及土地密切相關的語言。方處在動亂的戰後初期,楊雲萍以其一介知識分子,喊出了「奪還我們的語言」,是其對台灣社會及教育的變革、「民族精神」問題之出路,提出精闢且中肯的看法。 |
|
|
〈登場白〉
擔任《民報》社論主筆與文藝欄主編的楊雲萍,為其副刊「學林」所寫的刊頭語。以下這句話可代表楊雲萍對台灣文化的用力之深:「文藝為主,一般學術為副,一般學術包含著自然科學,我們想盡量地刊載我們台灣的文藝和學術的創作、研究,以期促進本省的文化,同時得對祖國一般之文化也有涓滴的貢獻。」 |
|
|
其他 |
|
〈劉家謀與《海音》〉
研究中國南明、清代歷史的楊雲萍對於清道光年間的文人劉家謀及其作品《海音》詩集,有深入的研究。1940年3月1日的《文藝台灣》一卷二號有專文的論述。此手稿為該文及劉家謀的簡介。 |
|
|
〈關於民意機關〉
此手稿乃楊雲萍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台灣省各級機關成立方案」後,對方案中「暫」不以選舉方式選出鄉鎮長的辦法,向民眾呼籲,要善用日據時期的選舉「經驗」,做好走向民主的準備。 |
|
|
〈對鄭成功歷史的研究時程〉
此手稿乃楊雲萍以鼓勵研究鄭成功的歷史作為開始,進而研究台灣的歷史、中國的歷史、文化和語言。 |
|
|
【手稿三】 |
|
〈南都先生詩集序〉
南都先生即為陳逢源。此文敘述與陳逢源相識甚早,在台灣文化運動上成為亦師亦友的夥伴,陳逢源每有新詩作必與楊雲萍分享交流。 |
|
|
〈台灣文化協進會第一次大會宣言〉
終戰後的數月,楊雲萍寫下了這一篇勉勵眾知識分子、文化界人的大會宣言,集結各方人士的「台灣文化協進會」,楊雲萍認為有幾項使命必須實現:建設民主的台灣新文化、以台灣的文化貢獻、示範中國;肅清日治時代文化殘渣遺毒。 |
|
|
〈劍花室詩文鈔序〉
此文是楊雲萍記載其在1941年9月29日造訪陳逢源,因楊雲萍具閱讀東寧諸文獻的能力,陳氏餽贈連雅堂先生遺稿盼其整理出版。楊雲萍如獲至寶,欣喜萬分。 |
|
|
〈芝蘭文書目錄〉
此為楊雲萍藏書目錄,寫於1942年3月15日。芝蘭為士林的舊名,其祖父曾創「芝蘭講社」。 |
|
|
〈紅樓儷語──且學了他才子們一回〉
楊雲萍1942年初夏的創作,具有詩人身份的他,新詩古詩皆有作品。 |
|
|
〈台灣研究的歷史回顧─「台灣歷史講座」講稿〉
此為楊雲萍的演說講稿,只有「1.序說」一段,主在闡述「台灣研究」的歷史與現況。 |
|
|
〈《民俗學の周邊》──台灣の民俗、歌謠〉
1943年東都書籍株式會社擬出版楊雲萍的《民俗學の周邊》,此手稿是楊雲萍編排該書目次的記錄。 |
|
|
〈序〉
手稿的年代是1945年12月31日。這一篇是楊雲萍在戰爭時期不能出版的《民俗學の周邊》的〈序〉。內容提到日本帝國主義者統治台灣時,犯過最大的錯誤就是忽視台灣固有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而以權力等手段迫使台灣日本化。楊雲萍回顧當時,提出了如何避免台灣歷史、文化湮滅的見地。並期許在台灣光復後,台灣歷史文化研究也有新的開始。 |
|
|
〈台灣的年中行事に於ける‧供へ物‧就いての研究〉
(關於台灣終年儀式的供品研究)(暫譯)是一篇大綱,內容包括了序論、本論和結語三大部分。將食物、儀式的供品分別放自宗教、經濟、營養、地理性等觀點來考察。 |
|
|
【手稿五】 |
|
《陳夫人》翻譯文
日治時期的作品,原著為日人作家庄司總一,描寫台灣男子與日本女子結婚歸鄉的故事。在身份認同上產生矛盾,即使他們的下一代,依然承受著沈重的負擔。
楊雲萍予以翻譯,但未譯完,其手稿到(3)為止未再繼續。 |
|
|
〈青葉若葉〉
時間在1945年8月27日。楊雲萍表達在被囑托在新出發的紙本寫小說,感慨萬千。他相信,大暴風雨之後,皎皎明月照山河。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很堅強的、聰明的、正當的而且很美麗的。 |
|
|
〈譯者後記〉
此手稿年代為1945年12月21日。楊雲萍在〈譯者後記〉表示,本書グルー氏著的原標題為《從東京回來》,以「中外出版社」的中譯本為文本。在這小冊收入的是第一章〈從東京回來〉以及第七章〈日本的真相〉的全譯。他說明這本當時對美國人是「指導之書」、「鼓勵之書」,但今日成為對日本人以及盲信暴力的人們的「教訓之書」。 |
|
|
〈《台灣外記》に就いて─譯者の言葉〉
此手稿的年代是1942年1月20日。楊雲萍在〈對於《台灣外記》—譯者的話—〉表示,他首先簡單介紹《台灣外記》與其作者江日昇。說明他期待讀者把這翻譯當作歷史小說或者歷史讀物來讀,所以並不是做直譯。插圖由立石鐵臣畫伯來畫。 |
|
|
《台灣外記》
楊雲萍把江日昇的《台灣外記》翻譯成日文。在此收入的是:二、波濤之上(6)、(7)、(8)以及三.宣撫(1)到(5)。 |
|
|
〈あとがき〉
手稿的年代是1942年6月28日。楊雲萍在一本詩集的〈後記〉中表示,接著這詩集後,近期出版《台灣文化的研究》以及《民俗學的周邊》兩本書。前者是關於台灣的歷史、文化的,後者是民俗關係的研究小論文集。並寫出這兩本的大綱以及這兩本的價格。 |
|
|
【手稿六】 |
|
單張內容──
簽呈:任台灣省編譯館職務所使用的。
寫作草稿:如〈劉家謀の「海音」に就いて〉、〈青葉若葉〉、《部落日記》等。
讀書筆記:如《讀書月報》、《讀書月刊》、讀書瑣記等。
收支記錄。 |
|
|
【手稿七】 |
|
《部落日記》
自1943年開始在《新建設》上連載的長篇小說,寫到第九回因台灣時局進入戰爭時期不得已而停止。此部是楊雲萍第一部長篇小說,現已由詩人/日譯專家葉笛中譯完成。小說內容主在描述台灣人生活於農村,努力配合時政耕耘田地,期代農作品質能向上提升。透過一位知識分子「我」的眼光及遭遇,楊雲萍採用日記體的書寫方式,筆調溫馨中帶著嚴肅,流露出關懷整個台灣社會的情感。 |
|
|
《殘照》日文小說創作及自譯文
手稿有二種版本,分別是日文及中文。楊雲萍未完成的小說,描寫知識分子在戰爭時期的苦悶與堅持,透過擔任教職的主角人物,刻畫當時台灣社會因戰爭的迫害所呈現的困窘與無奈。中譯手稿顯示尚未譯完。 |
|
|
【撰稿者:國家臺灣文學館林瑞明館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