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綠釉褐彩厚緣罐
唐(7世紀末-8世紀初)
口徑9.5公分,足徑7.5公分,高8.7公分

罐斂口,厚圓唇,口緣下方飾一道深刻弦紋,溜肩弧腹,下腹內收,圈足外撇,厚足壁,足牆著地處削稜。器底外部有一尖刺狀突起,內部有三叉支燒痕跡。通器施半截釉,自口緣至腹徑最大處施綠釉,並於肩處以褐釉點出六組六瓣聯珠紋。釉色透明溫潤,惟施釉不均,器身可見濃淡不一的釉痕。施掛白色化妝土至器腹下部,其下至足部露胎,胎質堅硬,胎色粉紅。罐內自口緣起三分之一處掛白色化妝土,以下施滿釉,罐底有多處細開片及剝釉痕跡。從其胎與施釉的狀況推測,本展品應為二次燒成:素坯先以約1100度高溫素燒,施釉後再以800度左右低溫燒成,而這種二次燒造的技法見於河南鞏縣窯(今中國河南省鞏義市)三彩器。另外厚沿罐也為鞏縣窯中常見之器形,根據鞏縣黃冶窯出土報告判斷,[1]此種器形多出現在七世紀末至八世紀初,該窯在器身上施半釉的特點也與本件展品相符,因此推測本展品為鞏縣窯或其鄰近窯場所產。
鞏縣窯規模大,產品種類繁、產量多,唐、五代時燒製白瓷,在開元年間(713-741)曾進貢供宮廷使用。鞏縣窯兼燒三彩陶和藍、綠、黃等單色釉與絞胎作品,也有造型與三彩作品酷似的彩繪馬、鎮墓獸和男女俑等。鞏縣窯陶瓷器中常見的裝飾技法,有釉上再加貼花、印花,有器身不加花而在器物肩部留數瓣珠紋等作法。三彩陶器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黃、綠、紅、藍、白、褐等多種,也有單色釉器及紋胎裝飾釉器。工藝特徵是器物多為平底、玉璧底、淺圈足等。三彩器是先燒素坯,再掛彩釉燒成。器物裝燒墊具有三叉支具,長方形墊具和圓形托珠,器物內或足底一般留有幾個墊具痕。鞏縣窯生產的三彩器不僅流傳於中國北方,在中國南部如揚州以及海外日本也有出土。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劉昇典)

[1] 河南省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黃冶唐三彩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34。

回展覽品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