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黃冶窯三叉支燒

唐(618-907)
支釘尖端間距3.9公分,高1.3公分
中國河南省鞏義市黃冶窯窯址採集

 

  平底,支端上折成釘狀。模製成形,黃冶窯的三叉支燒窯具有手製或者模製兩種,窯址發現有製作三叉支燒的模具,本件作品底部造型規整,應為模製,器表留有明顯的指印,應是製作者模製時以手指壓實的痕跡。白胎,素燒而成。支釘尖端殘留有鉛釉陶器物在燒造時鉛釉流淌沾黏的痕跡。

  唐三彩是一種多彩鉛釉陶器,始燒年代約在唐高宗(650-683)中期或稍早,而盛燒於八世紀初至中葉,八世紀中葉以後雖仍有燒造,但作風已與色彩艷麗的盛唐三彩器不同。產地集中於陝西、河南、河北,位於河南省鞏義市的黃冶窯即為燒造唐三彩的重要窯場。

  

  支燒窯具的功用是將器物生坯放置其上入窯燒造,可避免上釉的陶瓷器沾黏窯爐或匣缽。另外,多件器物疊燒以節省窯內空間時,使用支燒窯具也可避免器物彼此黏連。支燒窯具通常使用與燒造的陶瓷器物本身相同的坯泥,兩者遇熱的收縮率一致,燒造時器物才不易變形。[1]除了三叉支燒外,黃冶窯尚有如柱形三叉支燒、墊圈、墊餅、筒形支燒、柱形支燒、墊板等其他支燒窯具。[2]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林容伊)

 


[1] 河南省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編著,《黃冶唐三彩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6。
[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編著,《黃冶窯考古新發現》(鄭州市:大象,2005),頁174-180。


回展覽品目錄

  系列活動:系列一 漢唐陶俑特展系列二 宋代茶盞特展系列三 漢代陶器特展|系列四 唐代陶瓷特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及原著作人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若有疑問或建議,請洽詢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電話:(02)3366-2330,email: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