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白瓷五花式口盤
唐-五代 (9-10世紀)
口徑20.4公分,底徑9.3公分,高4.1公分
五瓣花式口,口緣微向外翻,淺弧腹,矮圈足外直內斜、底邊削稜一周,通體素面無紋。白胎,薄施白釉至足,內外壁有垂釉痕跡,口緣一圈剝釉成芒口,內盤底亦有幾處剝釉,器底露胎,留有修坯轉旋刀痕。釉色白裏微微泛青,應是以木柴為原料,在還原焰中燒製[1]。從釉的流動方向推定為仰燒而成。類似作品曾見於1965年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定窯遺址,該遺址出土晚唐及五代兩件白瓷盤[2],形制皆為五花式口盤、釉色白中透青、底露胎,與本展品相近,因此推定本展品應屬晚唐至五代早期定窯系作品。
定窯為中國北方著名窯場,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一帶,唐代以來曲陽縣隸屬定州,曲陽縣境內的窯場便稱為「定窯」。定窯燒瓷始於唐,盛於宋,衰於元,歷時七百餘年[3]。唐、五代的定窯,以還原焰燒製白中泛青的白瓷,採用匣缽仰燒。入宋後白瓷以煤為原料,於氧化焰中燒造,形成白中泛黃的釉色,並使用印花裝飾,北宋中後期採支圈組合式覆燒技法,提高產量。金代以後大體延續宋朝燒窯技術,但質量漸漸不如以往[4]。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陳亭蓉)

[1] 李輝柄,〈定窯的歷史以及與邢窯的關係〉,《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年3期,頁71-72。
[2]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定窯遺址調查與試掘〉,《考古》,1965年8期,頁394-412。
[3] 謝明良,〈定窯白瓷概說〉,《定窯白瓷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頁3-5。
[4] 李輝柄,〈定窯的歷史以及與邢窯的關係〉,頁70-77。

回展覽品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