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白瓷五花式口盤

五代(10世紀)
口徑13公分,底徑7.1公分,高2.3公分

 

五花瓣式侈口,斜弧腹,腹身上部留下數圈拉坯時產生的弦紋,圈足內壁斜削成楔形足。胎色白,除器底外通施白釉,胎釉結合緊密,器表施釉均勻,釉表光潔,釉色白中泛青。圈足著地處粘結窯砂,應是仰燒而成。相似作品見於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安徽合肥姜氏墓[1],以及1996年發掘安徽涇縣窯址[2],國外亦有收藏,從胎釉推定本展品可能為安徽涇縣窯燒造。

涇縣窯位於安徽省涇縣晏公鎮境內,又稱晏公窯。涇縣窯始燒期在唐代,盛於五代,降於北宋。此窯白瓷胎釉潔白,釉質堅挺,底部多乾澀無釉。圈足較高,足內牆常見45度斜壁[3]。涇縣自唐是宣州轄地,五代南唐先定都宣州,後遷至建業。明人王世貞有「瀉向宣州雪白瓷」詩句,清龔鉽《景德鎮陶歌》:「嫩荷涵露透琉璃,縹色何如祕色瓷,昨夜月圓新試碾,宣州雪白鳳州詩」,皆吟詠宣州白瓷風采。

  五花式口為晚唐、五代造形特徵,類似造形見於吳太和五年(933)江蘇連雲港市王夫人墓、南唐保大四年(946)安徽合肥市湯氏縣君墓、南唐建隆二年(961)江蘇南京市李璟墓等地出土的白瓷五花形碗[4]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陳亭蓉)

 

[1] 葛介屏,〈安徽合肥發現南唐墓〉,《考古通訊》,1958年7期,頁56-57;王丹丹、袁南征,〈安徽省博物館藏出土五代北宋白瓷器探討〉,《中國古代白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頁383。
[2] 張勇、李廣寧,〈宣州窯白瓷的發現與探索〉,《中國古陶瓷研究》第4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頁205-209。
[3] 杜勁甫,〈晚唐、五代南方白瓷研究初步報告〉,《中國古代白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0。
[4] 矢部良明,〈晚唐五代の陶磁にみる五輪花の流形〉,《MUSEUM》,第300卷(1976.3),頁29。


回展覽品目錄

  系列活動:系列一 漢唐陶俑特展系列二 宋代茶盞特展系列三 漢代陶器特展|系列四 唐代陶瓷特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及原著作人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若有疑問或建議,請洽詢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電話:(02)3366-2330,email: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