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青瓷唾壺

南朝(420-589)
口徑5.3公分,足徑4.5公分,高6.7公分

 

  盤口,口緣略向外翻,束頸,溜肩,扁圓腹,下接餅型實足。口部占器身比例約三分之一,口緣寬幅僅略小於器身最大徑。拉坯成型,但器身不規整,口緣以及腹部皆有歪斜。胎質疏鬆,為灰白色,內外均施半透明青黃釉,施釉不及足,釉呈淺橘黃色,積釉處泛草綠。釉層表面凹凸不平並有細小釉泡,開片狀態細密,有多處剝釉。中國江西與福建兩省南朝墓葬出土的陶瓷都有此類釉色青黃的青瓷作品,通常胎、釉結合較差且容易剝釉,兩省作品有時難以明確區分。[1]

      唾壺為盛唾穢物或漱口剩水的日常用器,能替高位者執唾壺被視為一種榮寵,例如唐代徐堅所撰類書《初學記》記載:「漢侍中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孔安國為侍中,以其儒者,特聽掌御唾壺。」[2]此則記載顯示孔安國因為儒者的身分,得以為皇帝掌唾壺,引起其他臣子的羨慕。唾壺也是常見的陪葬器物,墓室壁畫亦時而可見手捧唾壺的侍從。以唾壺陪葬是六朝以來常見的現象,又以東晉時期最為流行。[3]原本西晉時期的唾壺較大具有實用性,但從東晉開始以迄南朝,形體逐漸偏矮小,成為陪葬器。[4]本件唾壺的尺寸較小,應屬明器。福建省多處墓葬皆曾出土與本件器形相似的唾壺,如:南安豐州華僑中學九號南朝墓、[5]福清音西蒼霞唐墓,[6]可見此類器形的年代跨度不限於南朝,而延續至唐代。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賴奐瑜)

 

[1] 謝明良,〈福建六朝墓出土陶瓷初步探討〉,《故宮學術季刊》,1989年3期,頁39-74。
[2] 徐堅撰,《初學記》,(臺北:新興出版社,1972)。據明嘉靖辛卯年(1531)刻本影印。
[3] 謝明良,〈唾壺雜記〉,《陶瓷手記─陶瓷史思索和操作的軌跡》,(臺北:石頭出版,2008),頁 17-31。
[4] 林中干、林存琪、陳子文,〈福建六朝墓初論〉,《福建文博》,1987年2期。
[5] 謝明良,〈福建六朝墓出土陶瓷初步探討〉,頁39-74。
[6] 福建博物院,〈福清音西蒼霞唐墓〉,《福建文博》,2007年4期,頁1-7。


回展覽品目錄

  系列活動:系列一 漢唐陶俑特展系列二 宋代茶盞特展系列三 漢代陶器特展|系列四 唐代陶瓷特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及原著作人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若有疑問或建議,請洽詢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電話:(02)3366-2330,email: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