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青瓷雙耳罐
南朝 (420-589)
口徑6公分,底徑3.3公分,高5.5公分
全件經過修復。器形為歛口,圓肩,肩上對稱安置兩個環形橫繫,曲腹,器身弧線至器底微向外撇。雙繫為捏製並以銳利的道具修整之後再打洞。本器拉坯成形,器身下半部有許多草率的旋削痕。平底,底部有切離轆轤留下的線切痕,露胎呈淺灰胎,胎中含大量黑色雜質,施以青白釉,外部施釉不及底。內部積釉形成等距螺旋分佈。有開片及剝釉情形,積釉處開片明顯並有深綠色斑點,釉胎交界處泛紅。
中國福建省閩侯縣荊溪關口橋頭山二號南朝墓曾出土造形相同的雙耳罐。[1]福建省境內南朝窯址有晉江市磁灶窯、福州市洪塘懷安窯、連江縣敖江已古窯、磁灶窯。其中懷安窯南朝青瓷的胎中常見黑色雜質,釉色青黃,器足加工不甚規整,施釉多不及底。[2]本件雙耳罐的胎、釉都符合上述特色。此外,筆者比對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藏懷安窯破片(圖1),[3]本件作品與該破片的胎質極為相似,兩者皆呈淺灰色,含有許多氣孔、砂眼與黑色雜質,整體質地雖然細密,但是胎質並不精良,因此可以推斷懷安窯為本作品的可能產地之一。

圖1 懷安窯破片 唐至五代 臺灣海峽打撈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藏
1966年清理的福建省永春縣金峰山唐永徽二年(651)紀年墓,[4]曾出土施釉方式與本品相近的青瓷小罐,同樣具有掛半截青白釉的特徵。綜合造形與施釉特徵的比對,本品年代應屬南朝,但類似作風的作品有延續至唐初(618-680)的現象。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賴奐瑜)

[1] 黃漢杰,〈福建閩侯關口橋頭山發現古墓〉,《考古》,1965年8期,頁425-427。
[2] 栗建安,〈福建古瓷窯考古概述〉,《福建歷史文化與博物館學研究─福建省博物館成立四十周年紀念文集》(福州市:福建省博物館,1993),頁175-180。另可參考福建省博物館、日本國博多研究會,〈福州懷安窯貿易陶瓷研究〉,《福建文博》,1999年2期,頁32-33。
[3] 此類粗製青瓷過去被歸類為越窯粗製品,但在近年被學界重新確認為福建省懷安窯所產。相關研究史以及標本之鑑定請參閱謝明良,〈臺灣海域發現的越窯系青瓷及相關問題〉,《貿易陶瓷與文化史》(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5),頁283-285。
[4] 永春縣博物館,〈永春清理兩座南朝墓葬〉,《福建文博》,2007年2期,頁11-15。更清晰的圖版請參閱《東アジアの海とシルク-ドの拠点 福建》(日本:愛知縣陶瓷資料館,2008),頁38-41。

回展覽品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