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青瓷三繫罐

隋(7世紀初)
口徑6.8 公分,底徑 5.8公分,高10.9 公分

 

  短直口,圓唇,肩上分列三雙股泥條半環形縱繫, 腹與肩同寬,器身中部有一周凸稜,下腹漸收斂,餅形實足微外撇。胎體外觀粗糙,表釉已遭嚴重侵蝕,無法詳觀其原貌及原色。依現況推斷,此器應為灰白胎,未施化妝土,上半部施青釉,中下腹及底部露胎。

   隋代青瓷是以南北朝時代的陶瓷生產技術演變而來,胎體一般來說較為厚重,且因工藝水平提升。整體較為細緻,胎色因產地及成份不同而異,但以灰白色居多,青瓷多半是在饅頭窯中燒成的,雖然在隋代裝窯技術進步,但依然無法解決窯爐結構及還原焰掌握不易的問題[1],產生表釉常有流珠,施釉不均等現象。現存隋代的作品大多不施全釉,可能與上述燒瓷技術問題關係較小,尤其是以凸稜造型配合施半截釉,應是技工依當代習慣及流行刻意所為。

   

圖1 青瓷四繫罐  隋  中國河南省安陽卜仁墓出土

圖2 青瓷四繫罐  隋  中國河南省安陽卜仁墓出土

 

  類似本作品之器物曾於陝西省西安市隋煬帝大業四年(608)李靜訓墓[2]及河南安陽隋文帝仁壽三年(603)卜仁墓[3](圖1、2)出土,根據現有資料可估計此類器物產於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依卜仁墓及其他遺址中器物來看,可知隋代青瓷罐以肩附四繫為主流,且有帶蓋,一般稱「四繫罐」(但可見附二、三、六、八繫且無帶蓋者,因此無法確定本物件是否為無蓋,還是其蓋已遺失或遭損毀)。最初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村,之後又在河南其他地方及陝西、河北出土,但在南方的隋墓中較為少見。比較已知隋代北方各瓷窯產物之特徵,此三繫罐可能出產於河南安陽相州窯[4]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艾美麗Emily Mae Graf)

 

[1] He Li. Chinese Ceramics: The New Standard Guide (London: Thames and Hudsen, 1996), p. 51。
[2] 唐金裕,〈西安西郊隨李靜訓墓發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9期 ,頁471-473;另外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成效隋唐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 參見李濟,《安陽發掘報告》(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另外參見:石璋如,《小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
[4] 馮先銘等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頁184。


回展覽品目錄

  系列活動:系列一 漢唐陶俑特展系列二 宋代茶盞特展系列三 漢代陶器特展|系列四 唐代陶瓷特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及原著作人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若有疑問或建議,請洽詢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電話:(02)3366-2330,email: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