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青瓷印花四繫罐

隋(581﹣617)
口徑6公分,足徑5公分,高13.9公分

 

  小淺盤狀口,短頸,斜肩,圓鼓腹,下置一略外撇、底邊削棱的餅形足。對照同時代安徽合肥所出土的四繫罐(圖1), 本展品肩部的四對圓形殘痕,原應塑貼四個方形橫繫。胎色灰白;口緣至腹部掛上以氧化鐵為原料的青釉,以高溫燒成,釉色黃褐光潤,施釉從口緣至腹中部,釉面有小開片紋,且因胎與釉的結合不緊密,以致釉面有剝落現象;下腹至底部露胎。肩與腹部飾以弦紋;肩下戳印四朵團花,花間裝飾四株草葉,其做法是用印模在胎上壓印,施釉後,因青釉積聚而使花紋上的釉色顯得更加深沉。  

  在安徽合肥與湖南長沙隋墓皆曾出土與此展品器形、釉色與裝飾手法相似的陶瓷。 這些出土陶器釉色多青綠和醬色,施釉均勻;印花的裝飾方法的使用也極為普遍,以花瓣、團花、草葉等紋飾為主;器物多只施釉到腹部中間,腹下及器足露胎。此種裝飾工藝,具強烈的時代特徵,是隋代常見的技法 。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陳宜均)

 

安徽合肥:大興鎮宋伏龍村窯廣北側2003年出土,圖版出自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卷8:安徽,頁54。
安徽合肥隋墓,參見張柏主編,《中國出土瓷器全集》,卷8:安徽,頁54。。湖南長沙隋墓,墓中出土開皇元年(581年)始鑄的「五銖白錢」。為較確定的年代,與展品相似之隋代陶瓷,詳見高至喜,〈長沙兩晉南朝隋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9年3期,圖13:3,頁96,及圖版12:3。


回展覽品目錄

  系列活動:系列一 漢唐陶俑特展系列二 宋代茶盞特展系列三 漢代陶器特展|系列四 唐代陶瓷特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及原著作人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若有疑問或建議,請洽詢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電話:(02)3366-2330,email: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