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青瓷印花缽

隋-初唐 (6世紀末-7世紀初期)
口徑12.9公分,底徑4公分,高4.9公分

 

  直口微斂,口緣處稍殘,器壁圓弧狀內收,小平底,器內底心微微凸起。碗內底心壓印數圈同心圓紋,而後再於同心圓紋外壓印五團草葉紋。磚紅色胎,器內外施白色化妝土,外壁僅施掛至近半處。器內滿釉,器外施半截釉,器外壁露胎處有明顯轆轤拉坯痕跡。釉色青黃,釉質透明多開片,胎釉結合不甚緊密,多處剝釉。

  此種直口平底印花缽,在江西省境內幾座紀年隋墓出有同式器物,如清江縣上陽水庫開皇十六年(596)墓、同縣樹槐鎮大業七年(611)墓、同縣黃金坑大業十一年(615)墓等, 另外,河南省洛陽市鄭 開明二年(620)墓也出有同式缽, 可知其盛行年代約為六世紀末至七世紀第一個四半期。

 


圖1 印花青瓷缽  隋至初唐 中國江西省豐城寺前山窯址出土

 

  由此類作品釉色青黃,釉質透明多開片,胎釉結合不甚緊密等胎質與釉色的特徵推知,很可能為江西地區窯場所生產,江西省豐城市曲江鎮羅湖村寺前山窯址,也發現過同類印花青瓷缽完整器(圖1)。 而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可知,江西豐城地區的窯址群,即為陸羽《茶經》中所指,唐代六大名窯之一洪州窯的前身。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林容伊)

 

即范鳳妹、吳志紅著文中的Ⅰ式碗,見范鳳妹、吳志紅,〈江西出土的隋代青瓷〉,《江西歷史文物》,1984年1期,頁38、40、45。
隋末王世充(?-621)建立之政權。
余家棟,〈試析洪州窯〉,《中國古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頁96;發掘報告見曾億丹,〈洛陽發現鄭開明二年墓〉,《考古》,1978年3期,頁215-216。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豐城洪州窯遺址調查報告〉,《南方文物》,1995年2期,頁14圖2之10。
1977年發現與1979年開始發掘豐城市曲江鎮羅湖村窯址群以後(調查報告參見江西省歷史博物館等,〈江西豐城羅湖窯發掘簡報〉,《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頁73-93),陳柏泉、余家棟各著文指明羅湖村窯址群即為洪州窯窯址。1995年發表的豐城市遺址調查報告則指出,由地理分布與出土遺物之間的關係可知,豐城市轄區內的29座窯址可以看成以贛江為紐帶連成的一個整體,均為洪州窯窯場,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豐城洪州窯遺址調查報告〉,頁28。


回展覽品目錄

  系列活動:系列一 漢唐陶俑特展系列二 宋代茶盞特展系列三 漢代陶器特展|系列四 唐代陶瓷特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及原著作人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若有疑問或建議,請洽詢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電話:(02)3366-2330,email: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