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壽州窯四繫罐

唐(7-8世紀)
口徑11公分,底徑12公分,高28公分

 

  直口、厚唇,直頸,溜肩,圓腹,最大器徑在腹上部二分之一處,腹下直收,平底。口緣為接合而成,在頸腹交接處置有雙股縱式環耳四個。先在腹上部二分之一處上一層白色化妝土,採用浸釉方法在器身施半截青黃色釉,有釉色厚薄不均的情形,在器腹下部,又因為釉汁流動,出現淚痕。灰胎,胎質粗糙,夾雜有黑白砂粒。由口緣一圈無釉,底部有疊燒痕跡看來,可知本作品應是樏疊燒造而成。

 

 

圖1  壽州窯四繫罐 
唐  中國安徽省亳縣博物館藏

圖2  壽州窯四繫罐殘件 
唐  中國安徽省壽州窯余家溝窯址採集

 

陸羽《茶經》云:「壽州瓷黃茶色紫」,記述唐代壽州地區燒造黃釉瓷。壽州窯址分布於安徽省淮南市的上窯鎮、李嘴子、三座窯、徐家圩、余家溝等地,燒瓷的時間始於隋,唐代是其繁盛時期,以燒造青釉、青黃釉瓷器為著稱。[1]與本展品類似的作品有安徽亳縣博物館壽州窯藏品以及在余家溝窯址採集到一件腹部殘缺的四繫罐[2],因而推測本展品為壽州窯製品。此外,在安徽壽縣唐代墓葬亦出土了一件與本展品在器形及釉色相近,但肩部只貼塑三繫的作品,經學者比對可知這類作品的相對時代可能為唐代(7-8世紀)[3]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何姤霖)

 

[1] 中國硅酸鹽協會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頁209。
[2] 胡悅謙,〈談壽州瓷窯〉,《考古》,1988年8期,頁738-750。
[3] 壽縣博物館,〈安徽壽縣發現漢、唐遺物〉,《考古》,1989年8期,頁761-762、頁755。


回展覽品目錄

  系列活動:系列一 漢唐陶俑特展系列二 宋代茶盞特展系列三 漢代陶器特展|系列四 唐代陶瓷特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及原著作人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若有疑問或建議,請洽詢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電話:(02)3366-2330,email: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