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青瓷注壺

唐(9世紀)
口徑9公分,底徑10.3公分,高18公分

 

  侈口、短頸,器形圓弧,底部置假圈足。器肩設有多稜形短注口、對側設把,兩者之間安半環形縱繫。繫與把皆由雙股式泥條貼塑而成,下端有壓印泥條黏附於器身的痕跡。兩側縱繫下方壺身處,皆有一圓形突起痕跡分布,可能係因燒造時與相鄰器物緊鄰而留下之黏附殘跡。釉色成粉狀剝落,釉不及底。依據壺口內側與積釉處判斷應為青釉。注口右下方留有因損傷磨釉而造成的褐色斑紋,左下方亦有釉色向下流動的漸層釉色痕跡。口緣略有損傷,露出青灰色胎質,卻與底部與壺內略帶紅色不同。這可能與胎質本身或保存環境含鐵所形成之氧化變色有關,原胎質應為青灰色。壺腹內外均有轆轤拉坯痕跡,腹身下方與足部交接處嵌有黑色雜質。

  依據多稜注口與尺寸大小等特徵,本件青瓷注壺與唐代湖南長沙銅官窯調查報告之甲II型注壺 與同省衡陽市唐代水井出土之注壺 相近。類似造型的注壺曾出土於紀年為元和五年(810)之浙江省紹興縣王淑文夫人墓 與記年為太和八年(834)之江蘇鎮江陳夫人墓 中。相似器形亦可見於黑石號(Batu Hitam)沉船與日本大宰府鴻臚館遺跡中,可知應屬晚唐以後流行之外銷陶瓷器形。然而本件作品之釉色與胎質結合不佳 ,不同於長沙窯、越窯同時期之現存器物,目前尚無法確認其詳細出處。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張育雯)

 

參見長沙市文化局文物組,〈唐代長沙銅官窯址調查〉,《考古學報》,1980年1期,頁76暨圖版壹7。
周世榮,〈湖南衡陽南朝至元明水井的調查與清理〉,《考古》,1980年1期,頁66-67。
相賀徹夫編,《世界陶瓷全集》(東京:河出書房,1963),卷9:隋唐,頁106。
原考古報告之描述如下:「這座墓並出土了黃釉施彩罐和醬釉雙繫罐各一。黃釉施彩罐高14.5、口徑9.5厘米。短頸,口稍侈,兩繫呈葉形狀附加在肩部,在二側黃釉下各施斑點深赭色釉,並在其內圈施斑點…」,參見〈揚州發現兩座唐墓〉,《文物》,1973年5期,頁70-72。
此特徵符合何翠媚,〈唐代末期に広東省の窯業および陶磁貿易について〉一文指出廣東省境內大量生產的粗製青釉陶瓷具有釉料容易剝落的說法。何翠媚,〈唐代末期に広東省の窯業および陶磁貿易について〉,《貿易陶磁研究》,1992年12期,頁159-184。


回展覽品目錄

  系列活動:系列一 漢唐陶俑特展系列二 宋代茶盞特展系列三 漢代陶器特展|系列四 唐代陶瓷特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及原著作人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若有疑問或建議,請洽詢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電話:(02)3366-2330,email: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