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青瓷褐斑雙繫罐

唐(9世紀)
口徑8.8 公分,底徑9.5 公分,高17.3 公分

 

  口緣較厚,略似唇口,短頸,圓肩,最大徑在腹中間,弧度從腹下漸往內收,餅形假圈足,器底中間稍微內凹。肩部至腹下對稱壓印的四道垂直線,器身做出四瓣瓜稜形。在對應的兩瓣上端分別黏有兩繫,繫的作法簡單,可見製作草率的圓條接痕,還可見陶工壓貼圓圈形繫的壓痕。胎為灰白色,沒有上化妝土,施青釉至腹下,頸部與肩連結處積釉,施釉處有細小不規則開片。露胎處可明顯看出轆轤痕跡。

      褐斑裝飾是以含鐵較多的釉料,於器物表面略有規則地施斑點,或畫出條形斑紋,入窯之後點彩處呈醬褐色。青瓷的褐斑裝飾最早出現在東吳時期,流行於東晉,南朝時候持續生產,唐代的褐斑裝飾仍繼承這一傳統燒造,以長沙窯為代表。[1] 本件上褐彩時,以旋轉方式沾取釉彩,導致其褐斑往水平方向流淌。然而本展品的胎比長沙窯製品細密,在繫、施釉與裝飾的製作技巧上卻比長沙窯製品粗糙,且沒有上化妝土,推測可能是浙江地區的作品。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李欣葦)

 

[1] 謝明良,〈綜述六朝青瓷褐班裝飾—兼談唐代長沙窯褐斑及北齊鉛釉二彩器彩飾來源問題〉,《藝術學》,4期(1990),頁107-164。


回展覽品目錄

  系列活動:系列一 漢唐陶俑特展系列二 宋代茶盞特展系列三 漢代陶器特展|系列四 唐代陶瓷特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及原著作人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若有疑問或建議,請洽詢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電話:(02)3366-2330,email: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