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越窯青瓷碗

唐(9世紀)
口徑14.8公分,足徑6.5公分,高4.4公分

 

  本件青瓷碗,敞口、斜腹,矮圈足。整體施罩青灰色釉,釉色溫潤,口緣無釉,圈足底心有釉。本作品圈足著地處較寬,狀似玉璧,一般以「玉璧底」稱之。圈足上留有六個條狀墊燒痕,依據釉的流向看來,應為正燒;露胎之處呈灰白色,胎質堅硬細緻,為中國浙江越窯作品。

  根據龜井明德的研究,「玉璧底」圈足於八世紀中出現,流行於九世紀前半,至九世紀末衰落,且逐漸為高圈足所取代。這是唐代陶瓷圈足由平底向高圈足演變的過程,而「玉璧底」型圈足即為其過渡階段。[1]近年,這類具有「玉璧底」型圈足的器物在印尼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沈船(Batu Hitam,9世紀前期)和浙江上林湖越窯遺址(9世紀中葉)也都有出土。[2]

  唐人陸羽(733-804)《茶經》記載:「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可見唐人品茶偏好使用越窯青瓷,認為其釉色有增益茶色之美的效用。本件青瓷碗釉色潤澤,雖不若法門寺地宮(874)出土之秘色瓷精美,也算是唐代越窯中的上乘之作。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易穎梅)

 

[1] 龜井明德,〈唐代玉璧高台出現消滅時期考察〉,《貿易陶瓷研究》,第13期(1993),頁86-126。
[2] 謝明良,〈記黑石號沈船中的中國陶瓷〉,收入《貿易陶瓷與文化史》(臺北: 允晨文化出版社,2005),頁81-134;慈溪博物館編,《上林湖越窯》(北京: 科學出版社,2002),頁36-37。


回展覽品目錄

  系列活動:系列一 漢唐陶俑特展系列二 宋代茶盞特展系列三 漢代陶器特展|系列四 唐代陶瓷特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及原著作人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若有疑問或建議,請洽詢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電話:(02)3366-2330,email: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