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青瓷劃花紋罐

唐-五代(9-10世紀)
殘口口徑4.1公分,底徑8.2公分,殘高13.8公分

 

  斂口,球形圓腹,圈足微外撇,通體施薑黃色青釉,胎釉結合不緊密,器身多處因釉層氣泡破裂而出現點狀剝釉痕跡。口緣、圈足底緣和器身缺釉處,露出鐵灰色胎土。又,其中一塊缺釉處,上端明顯地積存有一弧狀條形釉層,而可研判器身原來或粘付有貼飾。

  器身裝飾有由圓弧形和尖角狀線條所構成的簡易形劃花蓮瓣紋。劃花蓮瓣紋是南朝青瓷流行的裝飾紋樣之一,此件作品的蓮瓣紋可視為是此一脈絡發展至五代的樣式。相似紋樣亦見於中國浙江省鄞縣窯址出土標本[1],和湖南省長沙子彈庫子弟學校出土的「盤口蓮花青瓷瓶」[2],以及日本根津美術館典藏的「青瓷蓮瓣紋瓶」[3]

  關於這件作品的器形,從口緣修飾完整及其微向內傾的弧度看來,整件作品或如同定年為唐末的「白瓷長頸瓶」和「青瓷長頸瓶」[4]一樣,原來應為帶頸的長頸瓶。但因長頸瓶延燒時間長,故也難以從球形腹徑大小變化中,歸納出更為細緻的產燒時間。僅能從部分作品存在依時間演變而球形腹愈形渾圓,和器身劃花蓮瓣趨近五代的樣式中,推斷這件作品可能產燒於唐、五代之間。

  至於產地,由於黑胎青瓷與安徽歙縣窯所見標本類似,且依據窯址調查報告所述,歙縣窯燒造的唐代青瓷具有「釉呈薑黃色,釉面帶有細小的黑色斑點,胎色鐵灰,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黑褐色」的特徵[5],雖然本展品胎釉皆與之相似,但是否確實產燒自歙縣窯?還有待日後進一步資料來證實。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余佩瑾)

 

[1] 李輝柄〈調查浙江鄞縣窯址的收穫〉,《文物》,1973年5期,頁30-37。
[2] 李輝柄主編,《中國陶瓷全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卷6:唐.五代,見圖版208及圖說,頁272。
[3] 根津美術館,《唐磁》,(東京:根津美術館,1988),見圖版56及圖說,頁96。
[4] 李輝柄主編,《晉唐瓷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卷31,見圖版120及圖說,頁135。
[5] 李輝柄〈安輝省窯址調查紀略〉,《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3期,頁70-74、88。以及紀煒〈安徽省歙縣青瓷窯址調查小紀〉,《故宮博物院院刊》,1988年3期,頁75。


回展覽品目錄

  系列活動:系列一 漢唐陶俑特展系列二 宋代茶盞特展系列三 漢代陶器特展|系列四 唐代陶瓷特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及原著作人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若有疑問或建議,請洽詢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電話:(02)3366-2330,email: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