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青瓷釉褐綠彩瓜稜形執壺

唐(9世紀)
口徑10.5公分,底徑12.1公分,高22.6公分

 

  中國湖南省長沙銅官鎮長沙窯窯址採集,口緣外敞,長頸,圓肩,最大徑在肩部,器底有一圈弦紋圍繞器身做成假圈足,足微向外撇。肩部至器底壓印的四道垂直線,其間隔平均,使器身看來有如四瓣瓜稜形。頸的上半部有微向內彎曲的弧度。肩上一端有八稜形流口,另一端原本應是執壺的把,可見把已斷裂,只剩上下兩截連接段分別還在頸與腹上。注口上窄下寬,其八稜形是陶工用刀由上往下削了八刀而成,在注口與肩部交界處有刀片切痕,此外,注口頂端的口緣處也因以刀片斜削過,才會如此平整。口部有壓傷,可能在燒造時候變形。胎為灰白色,施釉不及底,釉色晶亮,有細小開片,在頸肩交接處、注口與肩部交接處都有積釉。器身上可見轆轤拉坯的痕跡,在四瓣瓜稜中,與注口同一瓣的器身上,使用褐彩、綠彩描繪了抽象的花草紋。

       釉下彩是長沙窯產品的裝飾特色,長沙窯是最早使用釉下彩技法大量生產的窯址之一。先在胎上上一層白色化妝土,以遮掩胎質的不佳,再用以氧化鐵、氧化銅為呈色劑的釉料上色,最後施青釉,以高溫燒成。相似的器形曾在九世紀中期唐代墓葬中出土,[1] 也出現在黑石號沈船(Batu Hitam,9世紀前半)中,故可推斷燒造年代大約在九世紀。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李欣葦)

 

[1] 張宏明,〈安徽巢湖半湯鄉發現唐墓〉,《考古》,1988年12期,頁1141-1145。


回展覽品目錄

  系列活動:系列一 漢唐陶俑特展系列二 宋代茶盞特展系列三 漢代陶器特展|系列四 唐代陶瓷特展

本網站之所有圖文內容授權為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及原著作人所有,請勿任意轉載或擷取使用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若有疑問或建議,請洽詢圖書館推廣服務組。電話:(02)3366-2330,email:tulce@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