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青釉枕形器
唐(9世紀)
底長14公分,底寬7公分,高6公分
橢圓形、狀如牛舌的長片、中央微凸,片上橫立一道約十公分花口牆、牆中間有半圓形孔,孔內有剝蝕,長片側邊夾半圓厚片、略向內折成腰身,造型奇特。器身塗薄青釉、施釉不均,有多處剝釉、露胎痕跡,有整修過的痕跡。從花口牆上的積釉處來看,製作方法可能是坯體分別捏製後組合,以高溫覆燒、橢圓形長片向上方式燒成。

圖1 釉下褐綠彩枕形器 中國湖南省藍岸嘴區長沙窯窯址出土

圖2「几形枕器」線描圖 藍岸嘴區窯址出土物
1983年長沙窯窯址出土物,胎質一般呈現灰白或香灰色,青釉器胎壁厚重、多帶有和本展品相似的細裂紋片[1]。中國湖南省藍岸嘴區長沙窯址是規模最大、出土物數量最多的地方。目前藍岸嘴3號區出土九件器物與展品造型類似,多有橢圓形長片,有些也有花口形牆,其中兩件為青釉[2],因此結合胎釉、造型判定可能為長沙窯生產。藍岸嘴有件「枕器」,橢圓形長片與本件相似,但兩側足已殘,長片上繪有釉下褐彩花草紋圖樣的裝飾[3],由裝飾方式觀察應是將長片向上使用(圖1)。有人將長沙窯枕器分為豬腰形、梯形、伏獸形、方形、几形五類,[4]其中「几形枕器」的造型為長片下有兩個向內折的立「足」(圖2),本展品或可歸於此類。但由於本展品足已破損、無法立起使用,長片兩側又修補過,因此是否能當成睡枕、歸類於枕器仍令人存疑。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莊珮柔)

[1] 參考窯址報告書中對於出土物的說明及胎質的分析,長沙窯課題組編,〈1983年長沙窯窯址出土的遺物〉,《長沙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頁24-25。張福康,〈長沙窯彩瓷的研究〉,《硅酸鹽學報》,卷14第3期(1986.9),頁339-346。
[2] 長沙窯課題組編,〈1983年長沙窯窯址出土的遺物〉,《長沙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頁89。
[3] 長沙窯課題組編,《長沙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彩圖147。
[4] 長沙窯編輯委員會,《長沙窯》(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綜述卷,頁89-90。

回展覽品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