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青瓷釉下彩繪碗
唐(9世紀前半)
口徑18.8公分,底徑6.8公分,高7.3公分
侈口,口緣殘。器上腹微鼓,以下呈淺弧度內收,圈足微外撇。圈足外牆與著地處的交接處削出一斜面,而圈足內牆亦斜削成一寬斜面。碗心先以兩種彩作線繪草花紋(經氧化氣氛燒成後成分含鐵的彩會呈現褐色、含銅的則呈綠色),最後再施一層透明度高的青瓷釉。口緣部分雖殘缺,但從殘口褐釉痕跡仍可推知,原先口緣內外側的對稱四處以沾釉方式加飾釉上大褐斑,整體釉面布滿細密開片。器外壁施釉不及底,露胎處有轆轤拉坯痕跡,灰胎,受土咬而略呈紅色。經高溫(1100-1200度)燒成,由釉的流向可知為正燒。
長沙窯指的是中國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銅官鎮瓦渣坪村一帶的窯址群,以其於八世紀後期發展出的高溫釉下彩繪裝飾,為最顯著的特色。長沙窯在唐代有可能稱為「石潴」窯[1],近年於印尼勿里洞島(Belitung Island)海域發現的黑石號(Batu Hitam)沈船打撈作品中,一件與本展品作法相似的釉下彩繪青瓷碗,即書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銘。[2]

圖1 青瓷釉下彩繪碗 唐 印尼海域黑石號沈船出水品
本展品同類型器物除了曾於長沙窯窯址出土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碗心以釉下褐彩書「開成三年」(838)紀年銘的同類作品,而印尼黑石號沈船亦出有一件器外壁陰刻有「寶曆二年」(826)紀年銘的同類釉下彩繪碗(圖1),可知此類碗可能盛行於九世紀前半。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林容伊)

[1] 唐代詩人李群玉(今湖南省醴縣人,活動於9世紀前半)作有〈石潴〉一詩(《全唐詩》:「石潴一作緒」;《李群玉詩集》題名「石緒」)描寫長沙窯:「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雲。逈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見李群玉,《李群玉詩集》(宋刊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此詩最早由日本學者小林太市郎發現描寫湖南瓷窯,可見小林太市郎,《東洋陶瓷鑑賞錄》,(京都:便利堂,1950),中國篇,頁134-136。
[2] 謝明良,〈記黑石號(Batu Hitam)沈船中的中國陶瓷器〉,《貿易陶瓷與文化史》(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5),頁88。

回展覽品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