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長沙窯釉下彩繪青瓷碗
唐(9世紀前半)
口徑19.3公分,底徑6.9公分,高6.8公分
侈口,口緣殘,多處經修補。器壁弧度內收,圈足微外撇。圈足外牆深陰刻一周弦紋,外牆交接著地處的邊角修稜,足內牆亦斜削成一較寬斜面。碗心以兩種彩作線繪裝飾(成分各為銅、鐵,經氧化氣氛燒成後則各成綠、褐色),其上再施一層透明度高的青瓷釉,碗口緣內外側的對稱四處另以沾釉方式飾以釉上大褐斑,整體釉面布滿細密開片。器外壁施釉不及底,露胎處有轆轤拉坯痕跡,灰胎,經土咬而略呈紅色。由釉的流向可知為正燒。
長沙窯作品在中國境內雖然也有部分發現,但主要集中在江蘇省揚州,經推測此地很有可能作為長沙窯內外銷的主要轉運港口之一。[1]長沙窯在中國以外的許多地區都有出土,包括: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伊朗、伊拉克、阿拉伯半島、埃及等地,也因此一般多將其理解為以外銷為主的窯場;譬如,1998年於印尼海域發現、可能由中國杭州出港航向波斯灣的黑石號(Batu Hitam)沈船,是歷來長沙窯作品最大宗的考古發現,其上估計六萬餘件的陶瓷作品中,絕大多數為長沙窯燒造,其中又以與本作品類似的釉下彩繪弧腹碗數量最多,[2]各式各樣的彩繪紋飾包括有詩文、阿拉伯文字、卷髮人物紋、鳥紋、草花紋、雲氣紋…等。本展品或可作為當時流行的長途貿易商品來認識。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林容伊)

[1] 三上次男,〈唐末における貿易陶磁としての的長沙銅官窯瓷〉,《出光美術館館報》,28期(1979),頁2。
[2] 謝明良,〈記黑石號( Batu Hitam )沈船中的中國陶瓷器〉,收入《貿易陶瓷與文化史》(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5),頁85、117-126。

回展覽品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