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耀州窯窯址採集破片
標本1、2
中國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唐代耀州窯窯址採集,兩件標本都是底部殘件,灰胎,圈足外牆往內牆旋削,在外底心作出小圓形鏡面。它們都是在內底先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後入窯素燒,之後以濃稠的黑釉在內底心中央繪製三瓣朵花紋,再以高溫燒成,這是陝西銅川市唐代耀州窯素胎黑花碗盤燒造與裝飾的典型技法,類似作風的作品可見河南宋代登封窯(圖1)、寶豐窯採集之素胎黑花破片。[1]

圖1素胎黑花破片 宋 中國河南省登封窯採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根據考古報告,陝西銅川市耀州窯素胎黑花瓷主要生產於唐代[2],在五代[3]與宋代[4]則未見素胎黑花瓷,因此雖然目前陝西銅川市唐代耀州窯址報告書沒有報導類似作風的圈足,但根據素胎黑花瓷流行年代,本作品最可能屬於唐代製品。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何姤霖)

[1] 馮先銘等,《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古代窯址標本》,(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河南卷:上,頁170、292。
[2]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黃堡窯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3]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五代黃堡窯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4]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耀州窯博物館,《宋代耀州窯址》(北京:文物,1998)。


標本3
中國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採集,口緣殘件,黃白色胎,上面施作白色化妝土,口緣邊緣再以沾黑釉的方式作成弧形圖案,在弧形裝飾之間,有黑釉點彩。有關這種邊緣以弧形作裝飾,框出裝飾空間,在內底心繪製黑彩花紋紋樣,可從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地宮(874年)發現的一件波斯製黑彩黃玻璃罌粟花紋盤(圖2),發現作風類似之處,說明陝西銅川市唐代耀州窯該類作品極有可能模仿自波斯玻璃器。另外,這種素胎黑花加上圓弧裝飾的做法在河南魯山段店窯(圖3)等亦有發現。[5]

圖2 黑彩黃玻璃罌粟花紋盤
唐 中國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 |

圖3 素胎黑花破片
宋 中國河南省魯山段店窯採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何姤霖)

[5] 沈雪曼,《唐代耀州窯三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頁87。


標本4
中國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唐代耀州窯採集,口緣殘件,斂口、圓唇,卷沿。灰胎,外面施一層化妝土,後入窯素燒,之後以濃稠的黑釉在口緣上畫圓點紋與卷草紋,再以高溫燒成,比對陝西銅川市唐代耀州窯的考古發掘報告資料,本件作品可能為斂口缽殘件(圖4)。[6]

圖4 斂口缽 唐 中國陝西省銅川市唐代耀州窯址出土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何姤霖)

[6]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黃堡窯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頁337-341。


標本5
中國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在唐代已燒造瓷器,其種類有白瓷、黑瓷、黃釉、花釉、三彩等,作品以黑瓷、白瓷為主,標本5為在器壁外施半截黑釉的口緣殘件,唇內卷成斂口,灰胎,作品器內無釉,運用竹梳狀工具篦劃出線條,目前耀州窯出土此類標本皆為擂缽(圖5)[7],因此本作品可能為擂缽殘件。

圖5 擂缽 唐 中國陝西省銅川市唐代耀州窯窯址出土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何姤霖)

[7]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黃堡窯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頁161-166。


標本6
中國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唐代耀州窯採集,斂口、圓唇,口緣下有三道凸稜,在第二道及第三道凸稜上,等距陰刻數道短線作為裝飾。本作品為灰胎,內外施半截黑釉,釉色烏黑油亮,凸稜處因施釉不均,釉色呈黑褐色。比對陝西銅川市唐代耀州窯的考古發掘報告,可推測原來可能為黑釉缽殘件(圖6)。[8]

圖6黑釉缽 唐 中國陝西省銅川市唐代耀州窯址出土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何姤霖)

[8]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黃堡窯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頁161-167。


標本7
中國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唐代耀州窯採集,口緣殘件,口緣外卷、喇叭形口,頸部有單把殘留痕跡。灰白胎、施掛黃綠色的茶葉末釉。所謂「茶葉末釉」是黃褐、黃綠或墨綠色的釉面上有許多斑點,因其類似茶葉的細末而得名。[9]茶葉末釉是陝西銅川市唐代耀州窯燒造的主要品種之一,器物種類有碗、盤、盆、缽、執壺、罐、瓷塑玩具等等。[10]唐代燒造茶葉末釉瓷的窯場除了耀州窯外,河南省鞏義白河窯址[11]等亦有發現。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何姤霖)

[9] 王芬,〈耀窯黑釉系列瓷的研究〉,《文博》,1999年4期,頁74。
[10]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黃堡窯址》(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頁267。
[1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鞏義白河窯考古新發現》(河南:大象出版社,2009)。


標本8、9及10 (由左至右)
標本8、9及10為中國陝西省銅川縣黃堡鎮唐到五代耀州窯窯址採集到的青瓷破片。
宋代,耀州窯以燒造青瓷聞名。根據《陝西銅川耀州窯》考古報告書,耀州窯的燒造年代由唐代直到元代。
唐代是耀州窯青瓷的草創期。唐代生產的耀州窯青瓷,胎體粗鬆、釉色透明度低,且通常只在器身的上半部施釉,經常有流釉現象。中唐開始,耀州窯青瓷的胎體開始變得緻密,呈灰黑色,質地也較為堅硬,器壁逐漸變薄;釉質也從初始不透明的乳濁釉,轉為透明度提高的玻璃質釉。從初唐到中唐,耀州窯青瓷的品質顯著的提升。
從中唐到晚唐,耀州窯燒製青瓷的技術更為精練。胎體由灰黑色轉為鐵灰色。青瓷的成色安定,透明度高。器型也由厚重轉為輕巧。晚唐的耀州窯青瓷開始於胎體上施化妝土,再以鐵繪描繪花紋,施罩青瓷釉。[12]
唐代的耀州窯青瓷亦具有著名的「玉璧底」圈足,器底的部分也經常因為用三角墊餅支燒窯具疊燒,而留下三點支燒的痕跡。[13]
(臺大藝術史研究所‧易穎梅)

[12] 糕振西,〈耀州窯歷代青瓷的工藝特色〉,收入《耀州窯》,(大阪:朝日新聞,1997),頁147-148;李輝柄,〈耀州窯及其有關問題〉,收入《耀州窯研究資料彙編》(陝西:耀州窯博物館,1993),頁17-22。
[13]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銅川耀州窯》(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

回展覽品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