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楊儒賓(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籌備處

協辦單位: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

活動洽詢:臺大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 (02) 3366-4551 ✉tulce@ntu.edu.tw

在東亞各國中,中國長期扮演文化輸出者的角色,從秦漢統一帝國以至十九世紀晚期,中國始終是輻射的中心。甲午戰後,交流方向遽變,中國反而受到日本極大的影響。中國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往往透過所謂的「日本橋」,也就是日人翻譯的漢字語彙間接獲得。晚清留日學生人數之多,更蔚為一時盛況,細數清末民初中國著名政客、軍人、文化名流,亦殊少無日本經驗者。

漢學研究的情況比較特別,「漢學」不管是指由漢字承載的日本古典學,或是指現代意義的「中國研究」,中國學者的研究總有相當的發言權。然而,由於現代學術意義之「漢學」乃是現代學術體制內之一環,而東方的現代學術基本上仿效西方的學術格局而設立,日本建構現代學術體制的時間較早,亦自成體系,成效顯著。中國在建構現代的國學體制或學術話語時,遂不能不借徑日人的研究。清末民初,日本漢學家如內藤湖南、狩野直喜、白鳥庫吉、桑原隲藏、青木正兒等,他們的著作帶給中國學者極大的刺激。但反過來說,俞樾、楊守敬、羅振玉、王國維、梁啟超等人的相關研究,也提供了日本學者不同的視角。近代漢學的體質是跨國的,北京學圈與京都學圈的交往相當頻繁。

東亞在21世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漢學在世界的人文科學中所佔的比重也跟以往大不相同,對日本漢學的理解因而既有學術的意義,也有現實的意義。日本漢學早已是中國學界內在的他者,瞭解近代日本漢學乃瞭解當代中國學術不可繞過的一環。本次特展展出20世紀早期日本漢學名家作品45幅,冀能帶領讀者略窺斯學大要。

【撰稿人:楊儒賓教授】

 

☞ 展品一覽表

楊儒賓(1956-),臺灣臺中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職為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曾為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訪問學者。2011年11月成立臺灣中文學會,並擔任首屆理事長。其學術專長為身體理論、神話思想、宋明理學,著有《道家與古之道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儒門內的莊子》、《1949禮讚》、《從《五經》到《新五經》》、《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儒家身體觀》等等多部論著,及譯著、編著達二十餘種。楊教授長年所藏文物,遍及海內外,大抵以「東亞」為基調。曾於2014年與方聖平教授捐贈書畫文物予國立清華大學,並催生清華大學文物館,也策劃過多場展覽,出版多部相關書畫圖錄。

 

 作者簡介 

田能村直入(1814-1907),明治時期繪畫大師。幼名松太,字虛紅、顧絕,號小虎,後改為直入。別號竹翁、忘齋、煌齋、芋仙、布袋庵、無聲詩客等。除了繪畫名世以外,另師從角田九華學習儒學,從寬瀬旭莊學習漢詩,掌握了表面千家茶道、香道、東軍流的劍術等多門技藝。

 作品說明 

以涼亭所在之近景為視點,亭中有一居士仰望高山遠景之大幅山水畫。仰視視角以亭中人為起點,山水層層疊疊綿延不絕,氣勢自近而遠更趨磅礡,氣象萬千。讓觀畫者有身歷其境之感。山頭頂端蜿蜒而下之山泉,在山岩壯闊之間顯得柔和細緻,正因高山險峻,水湍急奔流而下,形成絕景,畫中居士似乎為了觀賞此高山流水之絕景,安居於河畔涼亭內,氣定神閒地享受觀景之雅趣。全畫以鮮豔之青綠象徵石上厚密之青苔,青苔愈厚愈是人煙罕至,以此詮釋空山不見人之深幽;風中松枝左右搖曳、流水自上而下潺潺,退一步觀畫將看到整幅畫表達出生機勃發之動態。本幅畫繪於萬福寺,可以想見在進入近現代世界後,黃蘗宗在傳播漢文化與中日交流上,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金井之恭/
曾游禹域行草七律條幅

(清大文物館藏品借展)

 作者簡介 

金井之恭(1833-1907),字子誠,號金洞、梧樓、錦雞,通稱文八郎、五郎,日本群馬縣人。其父金井烏洲為勤王派畫家,受其父影響,金井之恭日後亦成為維新尊攘派志士。維新後歷任內閣大書記官、元老院議員、貴族院議員等職。明治4年(1871)「牡丹社事件」爆發,日本意欲借此出兵之際,金井之恭曾被派赴長崎,令大隈重信回京,西鄉從道停止軍行。此外,金井之恭亦是明治書壇之大家,曾擔任「日本書道會」、「書道獎勵會」之會長。

 作品說明 

此件書蹟的款識所提到的黎公使,即是黎庶昌,黎和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為曾國藩門下的四大弟子。黎庶昌在光緒7年(1881)到光緒16年(1890)間出使日本,款識提到的己丑,則是光緒15年(1889)。整首詩的內容是以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雅集為典故,來指涉中日兩國文人的相交情誼。(高明一)

狩野直喜/
憶昔薊門亂行楷五律條幅

 作者簡介 

狩野直喜(1868-1947),字子溫,號君山。東洋史學京都學派和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院的開創者之一,亦為日本中國學實證主義先驅者和奠基者之一。其研究範圍包括中國俗文學、中國哲學史等領域,並弘揚清代考據學。著有《中國哲學史》、《兩漢學術考》、《魏晉學術考》、《支那文學史》和《支那小說戲曲史》等。

廚川白村/
針鋒影裏行草七言條幅

 作者簡介 

廚川白村,本名廚川辰夫,生於京都,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於母校擔任助教,1915年留學美國,191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回國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廚川白村立足於日本社會現實,不為文藝而文藝,於本國的微溫、中道、妥協、虛偽、小氣、自大、保守等世態,一一給予辛辣的攻擊和批評。其主張嚴肅創作的態度也深深影響著魯迅的寫作風格。

 作品說明 

松源崇嶽(1132-1202)是建長寺開山禪師蘭溪道隆的師翁。據陸游《渭南文集》卷40及《松源崇嶽禪師語錄》,松源禪師名崇嶽。生於處州龍泉之松源吳氏,故因以自號。自幼時,已卓犖不群。處群兒中,未嘗嬉蕩。稍長聞出世法,慕嚮之。年二十三,棄家,衣掃塔服。受五戒於天明寺。(田世民)

1925年,魯迅翻譯《苦悶的象徵》,廚川白村的作品除深刻地影響近代中國的文學思潮外,對臺灣的文學也有所影響。張我軍(1902-1955)曾在〈研究新文學應讀什麼書〉一文中介紹廚川《近代文學十講》《文藝思潮論》《苦悶的象徵》等著作。可見在1920年代的臺灣,除了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外,也留意到了廚川的著作。(田世民、楊儒賓)

內藤湖南/
錄〈憶臺疆舊游作〉

 作者簡介 

內藤湖南(1866-1934),本名內藤虎次郎,因出生於十和田湖之南,而號湖南,活躍於明治、大正、昭和初年。他是憑自身對中國文化的喜好進入史學界的學者。1897-1898年,他以新聞記者的身分旅居剛成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並出版了三部重要著作:《近世文學史論》、《諸葛武侯》、《淚珠唾珠》。第一次赴中國時,內藤將所見所聞整理成《燕山楚水》,確立了內藤成為中國學專家的地位。一系列中國行成為他職業生涯中的重大轉向。終於在1907年,由新聞界轉入學術界,受聘於新成立的京都帝國大學文科大學,並與狩野直喜等支那學家創立日本中國學京都學派。

 作品說明 

近代知名歷史學者,與白鳥庫吉同為日本戰前東洋學代表,此二人分別成為「東京學派」與「京都學派」中國史研究的巨擘。其重要理論為中國自中古到近世之間的「唐宋變革說」,深深影響日本漢學乃至於西方漢學,成為研究中國歷史的基礎觀念。重要著作有《日本文化史研究》、《支那繪畫史》、《支那史學史》、《清朝史通論》等。本條幅為他回憶台灣的作品,題材頗為罕見。

黎庶昌/
七律兩首楷書中堂

 作者簡介 

黎庶昌(1837-1898),字純齋,貴州遵義人,曾國藩門下四士之一,光緒八年至十年及光緒十三年至十六年(1890)兩度任駐日公使,為第二任及第四任,黎庶昌在日搜集中土佚書甚夥,編有古佚叢書,為晚清中日交流史上一大盛事。

 作品說明 

此作品堂廡甚大,黎庶昌贈予日本名士渡邊眉山者。光緒十六年黎庶昌第二次駐日公使任期到期,即將離日返國述職,該年九月二十六日日本名流百餘人假芝山公園紅葉館,設宴送行,黎庶昌當場作了兩首律詩,酬答與會諸君盛情。本幅作品即錄這兩首詩,並誌緣起。清駐日公使館位於芝山公園附近,紅葉館為該地名所,早期清日名士長假此館讌飲。黎庶昌的紅葉館讌是清日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記載此事的詩文圖畫不少,本作品是當日盛會的見證。

何如璋/
榜書橫匹

 作者簡介 

何如璋(1838年—1891),廣東大埔人,清同治七年進士,1878年任首任駐日公使,1882年任滿回國後受命任船政大臣,常駐福建馬尾造船廠。清法戰爭期間馬尾造船廠被摧毀,損壞慘重,受革職處分。晚年主持潮汕韓山書院,後鬱鬱而終。

 作品說明 

何如璋任駐日公使四年,清日之間因琉球問題及朝鮮問題,關係緊張,東亞已是山雨欲來的氣氛,何如璋忙於兩國交涉事宜,仍多與日本朝野交流。本作品大字傍書「攬勝蓬壺」四字,當是任公使期間贈予日本名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