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教授(1933-2023),臺灣彰化人,生於上海日租界,外祖父為連橫。就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以優異成績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93 年退休,獲臺大中文系榮譽教授銜。之後仍應邀前往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捷克查理斯大學等校任教。
林教授一生教學不倦,遍及國際,著作等身,中外知名。而且獲獎無數:1982年中興文藝獎、1986年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1989年國家文藝獎散文獎、1994年國家文藝基金會翻譯成就獎、1995年日本東亞同文書院頒贈紀念賞、2000年臺北文學獎和時報文學獎、2007年獲選臺灣大學傑出校友獎(人文藝術類)、2012年以多種貢獻榮獲行政院文化獎、2013年獲日本人間文化研究機構之日本研究功勞賞、2019年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貢獻獎。
集學者、散文家與翻譯家於一身的林教授,手握論文、創作與翻譯三種文筆,在八十自述言:享受到各種文體書寫的愉悅和滿足感;並且也體會到三種文體交互影響的美妙!
自學生時代起,即在《文學雜誌》上發表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論文,由於見解獨到而文筆清麗,甚受歡迎,早期論文以《澄輝集》為名出版。林教授專精魏晉南北朝與唐代文學,研究中古詩歌的各種類型,著有《謝靈運及其詩》、《山水與古典》、《中古文學論叢》等。論述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分用「冷筆」與「熱筆」,尤為閱歷有得的睿見。同時也是國內從事中日比較文學的開拓者,對唐文化與白居易對平安朝文學影響的研究,深具學術價值。
散文創作源自1969年獲國科會補助,在日本京都大學研修時,利用閒暇之餘撰寫的遊學感懷文章,集結成《京都一年》,獲得廣大迴響,奠定她作為當代散文名家的地位。其後陸續出版《讀中文系的人》、《遙遠》、《午後書房》、《交談》,顯示身為中文人的文化自覺,家居生活、師友與交遊間的生命情狀,皆深受讀者喜愛。退休後創作能量豐沛,筆耕不輟,出版《作品》、《擬古》、《飲酒與飲酒的相關記憶》、《飲膳札記》、《回首》、敘述周遭所見人物的《人物速寫》、《寫我的書》和《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等。風格清新淡雅而韻味深遠,既見溫柔細膩情懷,又顯豐碩文化底蘊。
1960~1966年間,林教授就為東方出版社編譯《聖女貞德》、《南丁格爾》、《居禮夫人》三本傑出女性傳記,後又改寫《小婦人》、《茶花女》、《基度山恩仇記》等世界著名少年讀物。
日本古典文學的翻譯,起自撰寫論文時試譯《源氏物語》首帖〈桐壺〉,發表後深受好評。在同仁與家人支持下,花費五年半的時間,自1973年至1978年,於《中外文學》不間斷地連載66期,將全書譯畢並逐年出版。其後再譯出與《源氏物語》並稱平安時代文學雙璧的清少納言散文隨筆《枕草子》,以及與紫式部、清少納言鼎足而並稱為平安時代三才媛的和泉式部《和泉式部日記》,並自繪書中插圖。另譯和歌短篇小說集《伊勢物語》和日本近代女作家樋口一葉的小說選《十三夜》,中日文學翻譯的貢獻卓偉,成就斐然。
本館蒙獲林教授慨然捐贈手稿資料,2001年在本校文學院和中文系協辦下,舉辦手稿資料展覽、座談會和三場專題演講;2013年再舉辦「林文月教授八十回顧展」,以活水源頭、師弟情緣、學術論著、散文創作、兩大物語、譯解女性等主題,分述成就,歡祝八十壽慶。
今年5月,林教授以九十高齡在美安詳辭世。為表達悼念感懷之意,圖書館舉辦「永遠的風華:林文月教授紀念展」,展示林教授的學術著作、散文作品和翻譯的圖書,穿插重製的手稿資料和親繪插圖,以追思林教授各項成就和豐碩底蘊,重現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