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協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活動洽詢|推廣服務組 ☎ (02) 3366-4551 ✉ tulce@ntu.edu.tw
指導教授|李文鈺先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特別感謝|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李衣雲教授、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許銘全先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提供照片

* 撰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許銘全先生執筆、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李文鈺先生整理

方瑜教授(1945-2024),祖籍江蘇儀徵,生於重慶。祖父子謙,曾任清末知府;父祖同,抗戰期間於重慶任兵工廠工程師;母胡秉仙,重慶江津人。

教授出身書香世家,幼承家學,能詩善詞。高雄女中、臺大圖館系畢業,因夙喜文學,頗於中文系問學,親炙明師鴻儒,深獲臺靜農、葉嘉瑩、鄭因百、王叔岷諸先生之賞愛和影響。一九六七年,以榜首考進中文所,師從臺靜農先生。一九七○年取得碩士學位,並獲聘留系任教,一九七七年升任副教授,一九八五年升任教授。二○一一年二月退休,二○一六年榮膺名譽教授。

兒時照片

方瑜教授(右二)與父母、家人合照

中文系歡送毛子水、沈剛伯、戴靜山、臺靜農四位教授榮休紀念照,方瑜教授位於中排右八

方瑜教授與葉嘉瑩教授合照

方瑜教授(取自中文系編印畢業紀念冊)

方瑜教授乃唐詩研究之重要學者。著有《唐詩形成的研究》、《中晚唐三家詩析論》、《沾衣花雨》、《杜甫夔州詩析論》以及《唐詩論文集及其他》。此外,尚有未收錄於專書之多篇論文。其研究以專家詩人為焦點,於杜甫、李商隱、李賀之研究創獲尤多,屢為學界推崇引證。

然教授博學多思,不以唐詩為囿限,往往縱橫古今中外文學,參酌西方文論,以取照明之功,而有獨到慧解,如以神話學理論剖析古龍武俠,可謂前無來者,不僅賦予武俠小說深刻的價值意涵,亦開闢大眾文學嶄新的詮釋方向。

一九七○年間,教授應出版社之邀,譯有毛姆《書與你》、伏爾泰《戇第德》、里爾克《馬爾泰手記》;一九八○年間,譯有霍普特曼劇作〈織工〉。當時臺灣對世界文學之引入正蓬勃發展,教授之譯作,正贊成厥美。

於此期間,亦應出版社之請,改寫古典小說《鏡花緣》,撰成《鏡裡奇遇記——鏡花緣》一書,以通俗流暢的筆法呈現古典故事,深受讀者喜愛。

一九七二年,翻譯劉若愚之〈李商隱詩的境界〉及〈李商隱詩的用語〉二篇北美學術論文,後文收入與鄭因百先生合編之《中國古典詩歌論集》,為國內學界引入他山之石,增添學術動能。

教授少時即熱愛古詩詞,未及弱冠,已積有近百篇,尤擅七言近體。所作僅少數披露於世,然一鱗半爪,已見其驚才絕豔。如與臺靜農先生之和詩,洵為當代詩壇佳話。

教授深情易感,無論體物、交遊、讀書、觀影,或與師友論學說藝,一旦心有所動,每有佳作。年少時嘗為現代詩與小說,然以散文享譽於世。早年作品《交響的跫音》,多為少年幽微愁緒;中年後之《昨夜微霜》、《回首》、《陶杯秋色》,則抒情詠物、記遊寫人,題材多來自日常生活,文風朗麗而淳淨。其觸發於讀書觀影、品讀詩詞或小說者,觀點幾可擴寫為學術論文,蘊含深厚學識與文化洞見,展現學者與散文家雙重特質。

臺靜農先生文稿

教授講學四十餘載,作育英才無數,於中文系開設之文學概論、詩選、杜甫詩、李商隱詩、李賀詩、神話與大眾文學、稼軒詞,皆臺大熱門課程。

其講課引人入勝,聽者時而抃笑,時而淚下,隨其說解,詩之蘊義深情漸沁心脾,進而解悟詩之美、情之真,終而撼動心魂,領略人生。故而四方學子爭相親聆謦欬,見其風采,修課聽課者常達數百,遲至教室者亦不惜壁立走廊窗外,其盛況已為臺大著稱之人文風景。屢獲教學優良獎,理固宜然也。

一九九七及九八年間,二度應邀至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短期講學,作育菁莪,播於海外。其講學之生動丰姿,幸有講錄《不隨時光消逝的美——漢魏古詩選》一書得存,臺大開放式課程稼軒詞仍在,昔年聽講者得藉此重溫,後來學子亦可由此得見風采。

方瑜教授導聚合照 (B75系友賀廣如提供)

方瑜教授擔任會議引言人

方瑜教授於敏隆講堂講李賀詩

方瑜教授國圖演講

教授性情真率,待人誠摯,颯爽俠氣,不讓鬚眉。熱愛讀書,留有手札多部,皆平素讀書筆記。晚年苦於病體,仍沉浸書海,以閱讀為樂。

一九七○年,年二十五,與李永熾先生結婚。永熾先生為臺大歷史系教授,日本近代史專家。夫妻相知相守,恩愛不渝。

二○二四年九月三日,教授仙逝於臺大舟山路宿舍,享壽八十,親友師生,咸感哀慟。教授雖逝,名篇大作俱在,其人其著,一如書題,恆為一道不隨時光消逝的美。

方瑜教授與李永熾先生於校門口合照

方瑜教授與李永熾先生在機場合影

方瑜教授年輕時的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