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興1939年11月4日誕生於福建福州。父王仲敏,祖父王壽昌與林紓共譯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就讀臺灣大學師範學院附屬高中時即立志寫作。畢業後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並於《大學生活》,《文學雜誌》等處發表短篇小說。1960年與白先勇,陳若曦,歐陽子等創辦《現代文學》,成為當時現代文學翻譯引介以及發表創作之園地。1963年赴美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進行創作與研究,1965年自愛荷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返台擔任外文學系講師,開始教學生涯直至2005年退休,在教學與小說閱讀方式以及文學理念等方面深刻影響不同世代之學子。
王文興創作類型遍及長短篇小說,散文,手記,詩,舞台劇劇本,評論與講演。主題除文學與藝術外,早年亦著力於電影,建築與書法之論述。短篇小說集包括《龍天樓》,《玩具手槍》與《十五篇小說》,散文集則有《書與影》,《小說墨餘》,《星雨樓隨想》以及《王文興的心靈世界》等。《家變六講》與《玩具屋九講》(內容主要探討曼斯菲爾德Katherine Mansfield短篇小說,〈玩具屋〉“The Doll’s House”),收錄其講演內容。王文興在1985年於臺北古亭天主堂受洗。1986年與英國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及日本遠藤周作共同受邀為輔仁大學第一屆文學與宗教國際會議之主題演講講者。《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與《星雨樓隨想》即收錄〈研究室手記:宗教及其他〉〈夜思筆記〉與〈神話集〉等相關論述。
短篇小說與散文之外,王文興文學成就與國內外影響力見於長篇小說之上。長篇主題反思時代及人之整體處境,其不加掩飾之探索與特出的創作模式,均為其持續重要性之基礎。1978年,《家變》由臺北洪範書店出版。長篇小說《背海的人》上冊1981出版,1999年《背海的人》上下冊由臺北洪範書店出版。2016年《剪翼史》由臺北洪範書店出版。王文興從寫實出發,探索自由、意志、人與群體及神之存在。《家變》發表至今,已成為本土共同文化與文學記憶之一,從半自傳出發,以毫不退縮之真實與寫實情節檢視自我及傳統同時之轉捩,但亦不失童年及回憶中詩意。自1974開筆至1999年上下冊《背海的人》由臺北洪範書店出版,歷時四分之一世紀,此小說蛻去繁瑣、轉至一隅與地處ㄧ隅之島嶼,以神話、《神曲》的典型,直究社會,宗教與人性愛欲幽微之處,為現實墮落尋求一線絕望或光明之機。《剪翼史》歷時12年完成,似可視為總成自《家變》之失樂園,進入《背海的人》之地獄,終至能期盼到達煉獄之門牆之緣。《剪翼史》一方面重回《家變》半自傳經驗,但轉至生命晚年之端,描述學者主角個人知識教學與生命之旅的最後階段,但也是自由與信仰之新的開始,在其中呈現軀體與靈魂的最後揚棄與提昇。
王文興之探索之主題以及特殊書寫與創作方式相輔相成亦相互對位,2000年,《家變》與《背海的人》等手稿捐贈臺灣大學圖書館,2010年《王文興手稿集:〈家變〉、〈背海的人〉》由臺灣大學圖書館、行人出版社聯合出版,得以一窺創作之未能全顯之繁複及全新探索之潛能。為能承先啟後,除作品,手稿材料,並輔以其本人讀書眉批,王文興紀念書展特以,作品、手稿、圖書眉批三面向構想,希能展現王文興於文學,創作方式以及思想追求不懈之對位與相成。並以「書與影」,三摺--作品,手稿,讀書眉批--藉以感念王文興老師對所有過去現在與未來讀者以及學生的啟發。
*小記相關日期與著作細節主要根據,〈王文興生平與著作年表〉,收錄於《王文興訪談集》。單德興編。文訊,臺北,2022年,pp. 223-252。王文興三部長篇小說為其代表作,《家變》(1978年),出版之《背海的人》上冊(1981年),《背海的人》上下冊(1999年),以及2016年出版的《剪翼史》。從詩意與叛逆,經神話典型入於個人地獄變之《背海的人》,而後終能於追求旅程之結束處,尋覓到《剪翼史》中對於宗教與救贖在現世時空中的契機。其散文論著遍及文學,藝術,社會議題,尤其是電影與宗教。小說選集包括如《龍天樓》之歷史小說作品,以及其他如《玩具手槍》與《十五篇小說》等。其手記,如《星雨樓隨想》以及於《文訊》自2019年3月401期至2023年9月455期連載中之《星雨樓續抄》*則代表王文興對於寫作的努力不懈以及對於所有人事物不斷的好奇與層出不窮的深入新意。
《背海的人》上下冊於1999年出版後,王文興隔年將《家變》與《背海的人》等手稿捐贈臺灣大學圖書館,研究者得以一窺創作手稿之樣貌,而後2010年,臺灣大學圖書館與行人出版社聯合出版《王文興手稿集:〈家變〉、〈背海的人〉》,更進一步促成經由更多樣手稿材料,探討王文興寫作過程之可能。此次作品紀念展更全面呈現來自於《剪翼史》創作,構思研究(1)卡片,(2)大綱,(3)將大綱抄錄、書寫成草稿而產生大量碎紙稿,以及(4)交付出版社時騰錄草稿而成之清稿,整體材料投射出不同之創作階段。藉此展現之材料與階段,希望有助於讀者與研究者更完整理解體會創作歷程階段之轉化與變化,也能有助於讀者感受王文興作品、文本、朗讀、圖書眉批、與複雜艱困創作歷程所形成之同心圓與共振。
王文興寫作類型與主題眾多,其中之一即是散文文集,而具有代表性作品包括《書與影》,《小說墨餘》,《星雨樓隨想》以及晚年持續於《文訊》連載直至離世之前的《星雨樓續抄》。《星雨樓隨想》與《星雨樓續抄》或可視為在王文興創作同心圓中、眾多壇城之一、土星一環的手記。王文興讀書寫作不懈,如長篇與篇小說為其核心,其他星環層次為較少為人所知的手寫筆記以及由手記轉化昇華而成之隨想與續抄。《星雨樓續抄》中我們可讀到對所有事物深入與意想不到之觀察,同時這些也似可成為《家變》中的描述,就如讀書眉批亦可成為《背海的人》中一些鞭辟入裡之分析觀察。展覽終將讀書眉批手記與手稿材料,作品並置,我們更得以感受到王文興讀書創作思考觀察記錄與寫作不懈之間套疊合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