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北朝(A.D.386-518)騎馬樂俑兩組
馬:高28.5公分;擊鼓俑:高21.0公分;吹簫俑:高25.5公分

北朝騎馬樂俑兩組。馬四足立於長方形踏板上,馬四腿短粗,馬鬃自馬頸齊整平梳至頭頂前端作角狀突出,整體呈靜止的姿態。馬胸前都配有擬似皮革製成的防護裝備,馬背上鋪以方形障泥,上方再鋪馬鞍,屬於所謂的甲騎具裝。其中一件,馬尾殘缺,馬耳前端頭頂上有冠狀裝飾,頭戴尖頂帽胡人跨騎馬鞍上,左手扶扁圓板鼓,右手作擊鼓狀。另一件馬尾垂貼馬臀,馬背近臀處與左下腹部置有小圓形孔洞,推測係插置「生花」儀仗的設施,戴冠俑坐騎其上,兩手橫置嘴前吹奏排簫。樂俑與馬分開製作,都採捏塑成形,恰可配套成兩組騎馬樂俑。人物與馬,都為橙紅胎,加彩多已脫落,僅殘留不甚明顯的白色陶衣與紅彩。

長方形踏板的組件有利於固定動物俑,首見於北魏時期。本展品馬的造型與裝備,與北魏初期西安草廠坡墓出土非常類似,此外,人俑造型與近年整理的北魏山西大同宋紹祖墓(太和元年,477)騎馬俑亦接近,推測其年代約在北魏時期。騎馬軍樂隊的圖像始見於兩漢魏晉時期,如成都揚子山東漢墓鼓吹畫像磚、東晉東壽墓壁畫等。北朝時代,因胡人掌握政權,「馬上樂」更為隆盛,墓葬陪葬品經常可見大量的騎馬樂俑伴隨重裝騎兵或出行儀仗俑出現。這些騎馬樂俑對於復原六朝鼓吹樂的形式提供一手的實物資料。
(文:王淑津;攝:廖佐惠)

參考書目

  •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安南郊草廠坡村北朝墓的發掘〉《考古》1959:6。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北魏宋紹祖墓發掘簡報〉《文物》2001:7。
  • 楊泓,〈漢魏六朝的軍樂──〝鼓吹〞和〝橫吹〞〉,《中國古兵器論叢》(北京:文物出版,1986)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