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品臉呈方型獸面,凸眼隆鼻,眼瞼肥厚,張口露齒。頭頂中央飾有一鳥,翼狀雙耳向上聳起,頭頂後部飾有朝天戟。肩生雙翼,雙翼各有三簇羽毛,呈尖齒上揚狀。前足為三爪,右前肢上舉,左前肢撐地,並有一蛇盤繞於上;後足則為單蹄狀,蹲坐於蠶豆形中空高台座上。胸部鼓起,怒目圓睜,形象威嚴凶惡,屬於所謂的「鎮墓獸」。鎮墓獸的功能為保護墓主的靈魂及辟除凶邪。常擺放在墓內甬道中軸線的二側,迎門而列。常以一尊人面獸身、一尊獸面獸身的形式出現。這種成對出現、蹲坐於方形板上的鎮墓獸,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四世紀末的北魏武泰元年(528年)河南洛陽元邵墓。
唐代鎮墓獸腳下所踩的方形板逐漸加高。到了盛唐,中空高台座則普遍成為二京地區可見的形制。陝西地區出土的鎮墓獸較河南地區的更為華麗、高大。前者出現較多的是肩上的彎刀形長翼如孔雀開屏般地張豎著,例如陝西西安鮮于庭誨墓(唐開元十一年,723年)、陝西西安金鄉縣主夫婦合葬墓(唐開元十二年,724年)所見;後者則較多呈現半圓形或扇形短翼,例如河南偃師杏園村李嗣本墓(唐景龍三年,709年)及河南鞏義地區墓葬群等地所見。另外在陝西地區也出土了一前肢上舉,另一前肢握有一蛇的鎮墓獸造型,如陝西西安南里王村唐墓及陝西鳳翔南郊唐墓所見。到了中唐之後,鎮墓獸的品質與數量逐漸衰退減少,多數不施彩,只有個別作品塗上紅彩,不如盛唐時期精美。本展品估計是完成於中晚唐時期(約757-907)陝西地區的作品。
(文:陳萍;攝:廖佐惠)
參考書目
-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古代鎮墓神物》(北京:文物出版,2004),頁13。
-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所編,《陝西新出土文物選粹》(重慶:重慶出版,1998)。
- 趙叢蒼,〈鳳翔出土一批三彩和陶俑〉《文博》198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