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寶賽文庫」得以重返國門,入藏臺大,乃緣於一個特殊的機緣。
國內第一位與狄寶賽先生取得聯繫的是任職於臺灣電力公司的林炳炎先生。林先生於工作之餘,亦深好歷史研究。其撰著臺灣水泥相關的研究文章過程中,因參考文獻之牽引,追蹤相關人物,一路追至美國,輾轉透過介紹而認識狄寶賽先生。其第一次拜訪狄寶賽先生是在2001年11月。狄寶賽先生因感於林先生對其資料之重視,將資料託付林先生。林先生於前兩次往訪狄寶賽先生,已攜回大部分資料。狄寶賽先生將資料交予林先生時,託付林先生能終將資料給予一個能夠將資料提供給學者與研究人員使用的機構。林先生受人之託,為了為該資料尋找典藏之所,曾探詢過幾個機構,於2003年10月探詢臺大圖書館。臺大圖書館依林先生建議,提出圖書館資料典藏與提供利用的相關參考文件,供狄寶賽先生憑以研判。2004年11月林先生再訪狄寶賽先生之前,探詢「轉盤式電影帶為數位檔很貴,臺大圖書館是否可能願意出經費為狄寶賽先生的盤式電影帶轉為數位檔」。
臺大圖書館項潔館長願意出資代為轉檔,條件是要能取得該資料的備份。
回報林先生圖書館肯定可以出資,並準備一信,向狄寶賽先生解釋圖書館將可能如何處理那些盤式電影帶,委託林炳炎先生往訪狄寶賽先生時攜帶該信交予狄寶賽先生。
林先生2004年11月之行,帶回11捲盤式電影帶,該11捲盤式帶有一捲為一千五百呎的大盤帶,另外十捲為 400呎的中盤帶。狄寶賽先生夫婦並寫信由炳炎先生帶回予臺大圖書館,表示願委託臺大圖書館轉檔。二OO五年四月初,本人即於私人的旅美休假前,獲館長同意攜帶圖書館的錄音錄影設備,前往狄寶賽家進行訪談。
該次拜訪狄寶賽先生,停留三日,除了訪談錄影、拍攝照片,也清理、裝箱自倉庫內搬出的China News原件,計打包成六大箱,以及帶回狄寶賽先生未讓林先生帶回的一部分檔案資料。該批檔案資料狄寶賽先生不願意讓林先生帶走,是因為其重視該些建設案,還想再翻閱利用,憑以回憶撰寫文章。經向狄寶賽先生以「借用」之名義商借,才獲允將該批資料「借」回臺灣。
項館長於了解該文庫檔案的概要、知悉電影帶以及訪談帶的內容後,有感於其內容豐富,即提議爭取「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應用服務分項計畫」的「九十五年度應用加值公開徵選計畫」的經費補助,製作歷史紀錄片,作為推廣周知該批典藏的第一步,並達到最佳的歷史教育效果。臺大圖書館順利獲得補助,才得以製作歷史紀錄影片「美援臺灣與狄寶賽先生」。
狄寶賽先生及其家人因肯定臺大圖書館為其典藏資料的最佳歸處,且其家人有感於狄寶賽先生身體日漸衰頹,希能在狄寶賽先生夫婦有生之年,完成資料典藏之處置,因此與臺大圖書館及林先生共商,促成該批資料於二OO六年四月完成移藏臺大圖書館。「狄寶賽文庫」終於如狄寶賽先生夫婦之願,得到一個安適的「家」。
【撰稿者:臺大圖書館特藏組洪淑芬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