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頸瓶
戰國中期至西漢早期(西元前4~2世紀前半)
Pottery bottle with cylindrical neck. Mid-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4th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2nd Century BCE.
高24.8;口徑5.5;腹徑20.2;底徑11.2(單位:公分)

唇口,長頸,弧肩,鼓腹,腹最大徑以下近直線內收,平底。口沿下1.5公分處飾以一周凸稜。頸部留有上下堆疊的同心圓輪紋。肩部飾一周網格紋,由等距之「V」形線條交疊而成,可能是運用尖銳工具輕劃器表,留下色澤較胎色為淺的網格紋樣。肩腹交接處局部飾有斜線平行的跳刀刻痕。泥質灰陶,坯泥經仔細淘洗去除雜質而呈現細膩的質感,且經充分揉合而能製成胎薄體輕的作品。通體無釉,經1000℃以下低溫燒造後,器表呈現灰褐色調,局部留有不規則形深褐色塊。以轆轤分別製成上下器身,並以泥條盤築成頸部,黏合後並修整成形。器底留有四方形墊泥痕跡,顯示本展品是正燒燒成。腹下方留有許多草根紋痕及黑色黴點,此情形經常可在墓葬出土之低溫陶器中發現。

本展品器形十分罕見,陝西省武功縣戰國中晚期秦國墓葬曾出土一件胎質、器形、尺寸都吻合的作品,但素面無紋。 [1]陝西省西安地區漢墓也曾出土一類長頸瓶,頸部上端無凸稜,器腹為扁圓形,頸與腹之高度比為六比四,平底,如西安市三兆殯儀館1號墓、雅荷城市花園30號墓出土之長頸釉陶瓶及高溫灰釉瓶, [2]此類長頸陶瓶或許與本展品器類有所關聯。除了上述器形之外,另一可能是與蒜頭壺有關。蒜頭壺是依頸部近口沿處鼓如蒜頭形而得名,為戰國時期秦地出現的新器類,漢代之前多出現在秦人墓葬,到了西漢前期則分佈範圍擴大, [3]在秦漢時期北方地區十分流行,如湖北、陝西、山東、四川等地均有出土陶製蒜頭壺。 [4]依據本展品之器形、胎質與裝飾特徵,應屬於戰國中期至西漢早期北方地區作品。

 


[1]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農林科大戰國秦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6年5期,頁37-47,圖22-4。

[2]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等編著,《長安漢墓》下冊(西安市: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圖版27、102、229。

[3] 許雅惠,《漢代陶器特展》(高雄市:高雄市立美術館,2000),頁74。

[4] 雲夢文物工作組,〈湖北雲夢睡虎地秦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81年1期。陝西省文管會等,〈朝邑戰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2輯。山東省博物館等,〈臨沂銀雀山四座西漢墓葬〉,《考古》1975年6期。四川省文管會等,〈成都石羊西漢木槨墓〉,《考古與文物》,1983年2期。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