匜
戰國至西漢早期(西元前5~2世紀前半)
Spouted pottery Yi ladl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5th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2nd Century BCE.
高7;口徑14;流長3.5 ;底徑8(單位:公分)
本展品器形如同對剖的圓葫蘆,與實物約相同尺寸。弧形短流,流口切齊,微微上揚。與流相對位置貼有半心形餅狀鈕,鈕心微凹部份似為姆指與食指合按而設計,形狀朝上揚起,與流的高度相呼應。側看全器,中間較低,前後較高,整體以流暢溫和的曲線變化來表現優美的造型。匜心有肚臍大小微凸。平底,留有轆轤拉坯的輪旋痕跡,但流口及尾鈕應為捏製成形,再黏接器身而成。泥質灰陶。全器似有塗上一層陶衣,即使用比坯更細的黏土加水製成泥漿,施於器表,使之更為美觀與平整。燒製後經打磨,使器表光滑,呈現木頭般的光澤。口沿與匜心有局部破損,露胎處呈現灰褐色調,且可看出陶土經仔細過篩而有細膩質地。低溫燒造,器內殘有多處草根紋痕及細小的黑色黴點,推論應是長期受到地下草根及水氣影響所致。
《左傳‧僖公廿三年》提到:「奉匜沃盥,既而揮之。」指的是先秦時代貴族在宴飲祭祀時的洗手方式,稱為沃盥之禮,也就是東漢鄭玄注《禮記註疏》卷27所稱:「進盥,少者奉槃(同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南宋魏了翁撰《春秋左傳要義》卷16有更明確的描述:「說文(指《說文解字》)云匜,似羮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盥,澡手也。從臼水臨皿,然則,匜者盛水器也,盥謂洗手也,沃謂澆水也。」沃是自上澆水的動作,盥是用水沖洗雙手的動作。盛水而澆的器皿是匜,接水的器皿是盤。由此可知匜是古代的盛水器,為盥洗之用途。從目前的考古資料推測,本展品很可能是作陪葬的明器。湖北省赤壁市土城村戰國時期墓葬、 [1]湖北省荊州市高台村西漢早期墓曾出土類似器物, [2]依據本展品之器形與胎質特徵,應屬戰國至西漢早期北方地區作品。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著,《赤壁土城—戰國西漢城址墓地調查勘探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頁199-200。
[2]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編著,《荊州高台秦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68,圖版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