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繭瓶
西漢早中期(西元前2世紀)
Pottery with ovoid body.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2nd Century BCE
高26.4;口徑12.4;腹徑30.4;底徑9.9(單位:公分)


口微敞,折沿略向下斜,束頸,腹部如繭形,圈足外撇。腹部有等距之六組縱向雙細線凹弦紋,頸部則有二周較粗的凸弦紋,圈足外壁亦有一周較粗的凸弦紋裝飾。泥質灰陶,燒製後經打磨,顯現光滑瑩亮的質感。器腹左右各以模印製成半橢圓形,接合成繭形,上方安置頸部及口沿,下接圈足,全器修整後,正燒而成。此類器物依器形特徵,多被稱為繭形壺、卵形壺、鴨蛋壺或亞字形壺。南宋末年人周密所著《癸辛雜識》別集卷上曾載:「長安中,有耕者得陶器於古墓中。形如臥繭,口與足出繭腹之上下,其色黝黑,勻細若石,光潤如玉,呼為繭瓶。大者容數斗,小者僅容數合,養花成實,或云三代秦以前物,漢物則茍簡不足觀也。」可知周密將此稱為繭瓶,作種花用途。甘肅省崇信縣戰國中期至秦代墓葬曾出土一件繭瓶,口沿刻有陰文「二斗」。 [1]因此推論繭瓶應為實用容器。
繭瓶出現在戰國中期,到了秦代到達鼎盛,而約在西漢中期之後消失。出土地包括陝西、河南、山西、四川、湖北、江蘇、山東、甘肅等地墓葬及遺址,其中在陝西關中地區,即秦國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繭瓶出現的數量及樣式最多。由目前墓葬出土品觀之,早期繭瓶樣式大多為無圈足,短腹徑,裝飾以縱向複線凹弦紋為主,有圈足者則為低圈足,出土區域集中在陝西、河南地區。到了秦末,出土區域向外擴展,且器形出現變化,包括圈足加高、腹徑加大,有的出現弧面圓蓋。到了西漢早期則流行彩繪裝飾。 [2]與本展品相類似的作品,曾在陝西省咸陽市西漢陽陵陪葬墓園(c. 126 BCE)、湖北省荊州市高台村西漢早期墓、河南新鄉市秦末漢初墓等地出土, [3]另外在河南省陝縣秦至西漢早期墓則出土了大、中、小三種尺寸的同類型繭瓶。 [4]依據本展品的器形與裝飾特徵,應屬西漢早中期陝西、河南一帶的作品。


[1] 陶榮,〈甘肅崇信出土的秦戳記陶器〉,《文物》,1991年5期,頁90-94。

[2] 楊哲峰,〈繭形壺的類型、分佈與分期試探〉,《文物》,2000年8期,頁64-72。

[3] 漢陽陵考古陳列館編,《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頁117,圖197。湖北省荊州博物館編著,《荊州高台秦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88及圖版8-6。張春媚,〈新鄉火電廠漢墓群出土九件鐵制容器〉,《中原文物》,2005年4期,頁7,圖9-4。

[4]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編著,《陝縣東周秦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圖97-2,圖版72-1。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