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爐
西漢中晚期(西元前1世紀)
Pottery Boshan(Sacred Mt.)incense burner, painted in unfired white pigment.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1st Century BCE
高17;口徑6.8;腹徑8.8;盤底徑9.1(單位:公分
博山形蓋,子母口,扁圓腹,器腹下方急收,連接圓柱,下接承盤。盤為敞口,平折沿,淺腹,平底。蓋以立體造型表現山形及雲氣,蓋腳飾以二周淺凸弦紋。器腹一處以白彩繪製連續五個半的鋸齒形線條。泥質紅陶,薄胎。全器除了器蓋內部以外,均塗以鐵汁,經低溫燒造後呈深褐色調。器蓋以模印山巒輪廓並同時成形,蓋內殘有修整時留下的指印;器腹、立柱及底盤以轆轤分段拉坯再行接合。盤底留有從轆轤取下所留的渦紋切割痕。底部留孔為避免燒造時器物變形或爆裂而設計。
此類作品在漢代稱為「薰爐」,如在陝西茂陵西漢武帝陪葬塚及湖南長沙湯家嶺西漢晚期墓即曾出土自銘為「薰爐」之銅爐,是依作用命名。 [1]到了宋代,則依其造形改稱為「博山爐」,如北宋呂大臨《考古圖》卷10提及:「按漢朝故事,諸王出閣則賜博山香爐。晉東宮舊事曰:太子服用則有博山香爐。象海中博山,下有槃貯湯,使潤氣蒸香,以象海之四環。」而徐競寫於北宋宣和六年(1124 CE)的《宣和奉使髙麗圖經》卷30記載「博山爐,本漢器也。海中有山名博山,形如蓮花。故香爐取象,下有一盆,作山海、波濤、魚龍出沒之狀,以備貯湯,薫衣之用,葢欲其濕氣相著,煙不散耳。」說明爐的用途為燃香薫衣,而盤座需盛水,一方面象徵海中仙山,另一方面則具有使香味附著於水氣以延緩消散的實際功能。一般實用的香爐均以銅製成,爐身下方鏤有進氣孔,爐蓋上方鏤有出煙孔,熱氣由下往上流動,使香味逸出。本展品沒有氣孔,不具實用功能,推論應屬陪葬之用。西漢時期的北方地區流行彩繪陶作品,與本展品相似之陶爐,可見於陝西西安、咸陽地區西漢中晚期墓葬,
[2]加上胎質特徵,研判本展品應屬西漢時期北方地區作品。
[1]
咸陽地區文管會等,〈陝西茂陵一號無名塚一號從葬坑的發掘〉,《文物》,1982年9期,頁3及13,圖41、58-59,圖版4-1。湖南省博物館,〈湖南長沙湯家嶺西漢墓清理報告〉,《考古》,1966年4期,頁185。
[2]
程林泉等,〈西安市未央區房地產開發公司漢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92年5期,頁30,圖5-10。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咸陽二O二所西漢墓葬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6年1期,頁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