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彩繪鼎
西漢早中期(西元前2世紀)
Pottery tripod Ting with lid, painted with eye-like and geometric patterns in unfired pigments. Early to mid-Western Han dynasty. 2nd Century BCE
高20.1;口徑19.8(單位:公分)

泥質灰陶。弧形圓蓋,子母口,口微斂,圓唇,扁圓腹,器身最大徑處有一周折棱,下腹弧收,平底。接近器底部位分置獸足形三足,蹄部微向外撇。器身最大徑處上方,左右對置長方形耳,耳中央作縱向長方形鏤空,繫耳上半部微向外撇,側看呈微S型彎曲。器蓋殘有紅、黑、白彩繪幾何紋飾,周緣飾一道白色寬帶紋,但因多處剝落而漫渙不清。器腹繪有一周裝飾帶,上下各有一道黑彩粗弦紋,二粗弦紋之間再置二道黑彩細弦紋,細弦紋之間以黑彩繪製六個連續眼紋,瞳孔處及二眼之間飾以白點,眼白處飾以藍彩。器蓋以泥條盤築法製成,再以慢輪修整。器身則以轆轤拉坯製成,外接以印模成形的方形繫耳及蹄足。器底邊角銳利,底面有明顯的線切割痕,應是從轆轤取下時所留痕跡。
漢代流行於陶器上賦彩,有人認為是模仿錯金銀器或是漆器的紋飾效果。作法大多是先將已燒成的陶器表面磨光,塗上一層黑泥或白泥為襯底,再繪以紅、黃、綠、銀、灰、藍、白、黑等多種色彩。本展品主要以紅、黑、白三色彩繪,赭紅彩的主要著色元素是鐵,黑彩則是鐵和錳,白彩可能是一種配入熔劑的瓷土,除了含少量的鐵之外,沒有著色劑。有人認為這些礦物性顏料有加入水溶性膠黏劑,稀釋後即可於器物上著色,但因膠黏劑的黏接力低,彩料容易脫落。 [1]如本展品此類的彩繪陶鼎,大多胎質疏鬆而不實用,且多出土於墓葬,應為陪葬用的明器。
彩繪陶器在西漢時期的北方地區墓葬出土頻繁。如本展品所具備之弧形蓋、彎曲的鏤空方耳、獸足等造形及彩繪紋飾等特徵,常見於西漢早中期墓葬,如陝西省西安以北的西漢陽陵陪葬墓園(c. 126 BCE)、河南陝縣漢墓、山東省臨沂金雀山西漢墓葬等即曾出土類似的作品, [2]因此推論本展品應屬西漢早中期北方地區作品。


[1] 陳海,〈彩繪陶質文物的清理、加固技術〉,《考古與文物》,1995年2期,頁75-82。

[2] 漢陽陵考古陳列館編,《漢陽陵考古陳列館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頁118,圖198。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編著,《陝縣東周秦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圖132-3、4,圖版90-1。臨沂金雀山漢墓發掘組,〈山東臨沂金雀山九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7年11期,頁24-27,圖6。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