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彩繪囷
西漢中期(西元前2世紀後半~1世紀前半)
Pottery barn chun with cylindrical body, painted with cornel design on the cinnabar ground. Mid-Western Han dynasty.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nd Century BCE to the fisrt half of the 1st Century BCE
高20.8;口徑4.7;底徑11.4(單位:公分)

灰陶。小口,束頸,折肩,深腹,直壁近底部略向內收,平底。肩部至器身上端、器身下端均以黑彩及其他彩料(現已剝落無法辨識顏色)繪成龜背紋,並於紋格內以黑彩繪製「∞」,再於圈內點飾白點。肩部飾有二周白彩弦紋。在上下龜背紋飾帶之間,各以一周白彩弦紋圍成器腹主要裝飾帶,以硃砂紅為底,再以白彩等顏料繪製茱萸紋及卷草紋樣,色澤鮮麗,筆法流暢。成型技法是先以轆轤分段拉坯,分別製成上下腹及口頸,再黏接而成,可由腹部連接痕及肩部輪旋痕跡得知。本展品係以700~800℃低溫燒成後,再於器表彩繪紋飾。紋飾用手可輕易抹去,故知為非實用的陪葬明器。
囷,音同「君」,為古代在地面上以土壁建成的圓柱形糧倉,而方形糧倉則稱為廩和倉。 [1] 囷的用途是為貯藏糧食或經濟作物的種子。河南洛陽燒溝漢代墓葬群曾出土許多小型的囷模型,整齊地排列在墓耳室兩側後壁下,每墓通常有5件或10件。囷的建築構造皆有圓頂,而許多囷模型出土時亦附有圓蓋, [2]因此推論本展品或許原本有蓋,現已佚失。許多陶囷模型盛有黍、稻、粟、大豆、稷、麻、薏苡等農作物外皮,囷壁上書有「稻種萬石」、「白梁米千石」或「小麥麵百石」等標示, [3] 誇大數量的標示可能是希望能提供墓主在死後世界仍享富足生活,本展品應也是象徵墓主財富地位的陪葬品。陝西省靖邊縣張家坬西漢中期3號墓曾出土灰陶加彩囷10件,囷內殘有許多蝸牛殼。 [4]其器璧以白彩繪製茱萸紋、白邊紅底的主要裝飾帶以及上下方菱紋裝飾的風格,都與本展品作風接近。據報導者指出,在陝西地區的靖邊、橫山、子洲縣文管會庫房均能見到此類作品,顯示這種囷在漢代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推論本展品亦屬西漢中期陝西地區作品。


[1]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頁207。

[2] 趙叢蒼,〈八座漢墓出土文物簡報〉《考古與文物》,1991年1期,頁43,圖2-13。

[3]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燒溝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圖版24-25。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鞏義萬寶苑昱盈閣公寓漢墓群發掘報告〉,《中原文物》,2004年1期,頁4-17。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洛陽金谷園車站11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4期,頁19,圖13。

[4]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靖邊縣張家坬西漢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6年4期,頁3-9。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