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朱耳杯
東漢(西元1~3世紀)
Pottery eared cup, painted in cinnabar. Eastern Han dynasty. 1st to 3rd century CE
高4.4;口長13;寬8.5(單位:公分)
俯視杯形呈橢圓,餅狀矮足,新月形耳,耳外沿微上揚,形狀具有木器的味道。灰陶胎,因未經仔細淘洗,富含雜質,經1000℃以下低溫燒造後,器表呈現許多斑點。通體無釉,杯心及耳面上方留有朱砂痕跡,為燒後加飾,或許意在模仿成本高昂的漆器。本展品應是利用模具成形,因燒結密度不高,易於器表細孔殘留污垢,吸水性強,且塗有朱砂,故不具實用性,推論為當時量產的陪葬品。
杯的字源為「抔」(音同剖)。東漢鄭玄注《禮記註疏》卷21云:「抔飲,手掬之也。」意指用雙手捧物的動作。耳杯造型接近雙手合掬的橢圓形,左右拇指則相當於杯耳。杯還有許多別稱,如「耳杯」由杯耳的特徵得名,「具杯」出自《漢書‧何武傳》:「具,謂酒食之具也。」另也有以「羽觴」來形容這種彷彿帶著羽翼的酒器。 [1]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漆耳杯,則有書寫「君幸酒」和「君幸食」, [2]表明耳杯也作食器用途。
耳杯為戰國時期至漢代流行的器物。陶耳杯內部塗朱的例子在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時期的北方墓葬經常可見,如河北省鹿泉市高莊村西漢常山王劉舜墓(114 BCE)、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三爻村東漢中晚期墓、河南省洛陽金谷園車站11號西漢晚期墓、洛陽北郊東漢墓、洛陽燒溝漢墓及河南省靈寶縣張灣東漢晚期墓等; [3]但南方也有出土例,如江蘇省徐州市東漢晚期墓及浙江海寧東漢墓。 [4]西漢時期的耳杯俯視杯形較為渾圓,不似東漢時期狹長,加上以胎質特徵研判,本展品應為東漢時期北方地區作品。
[1]
文獻可見於《楚辭‧招魂》:「瑤漿蜜勺,實羽觴些。」及《漢書‧外戚傳》:「酌羽觴兮銷憂。」
[2]
湖南省博物館等,〈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年7期,頁39-48,圖版15-9,15-10。
[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編著,《高莊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頁31,圖版11-3。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南郊三爻村漢唐墓葬清理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1年3期,頁3-26,圖11-14。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洛陽金谷園車站11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4期,頁26,圖62。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洛陽北郊東漢壁畫墓〉,《考古》,1991年8期,頁715,圖3-11。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燒溝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頁138。河南省博物館,〈靈寶張灣漢墓〉,《文物》,1975年11期,頁78,圖24。
[4]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江蘇徐州十里鋪漢畫像石墓〉,《考古》,1966年2期,頁77,圖版4-1。嘉興地區文管會等,〈浙江海寧東漢畫像石墓發掘報告〉,《文物》,1983年5期,頁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