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紋罍
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早期(西元前1世紀~西元1世紀)
Pottery jar with wide everted mouth, decorated with stamped design. Late Western Han to early Eastern Han dynasty. 1st Century BCE to 1st Century CE.
高28.8;口徑18.1;腹徑35.7;底徑16(單位:公分)
侈口,折沿,溜肩,鼓腹,腹最大徑於器身上半部,腹下直收,圜凹底。肩部至近底部處拍印蓆紋,以相同單位紋樣連續壓印。灰色胎土,胎質細膩因含鐵份較多,經接近1100℃的高溫燒造後,除了頸部、器身近底部處及器底呈橘紅色調之外,通體呈紫褐色,且質地堅硬。泥條盤築成型,再於器腹拍印紋飾。拍印時,一手以蘑菇狀的「抵手」抵住內壁,以防止拍印時器壁受力變形,另一手則以刻印紋樣的拍子在外壁拍打,使上下泥條緊密黏結,因此內壁往往佈滿凹窩,外壁佈滿相同單位的印紋。 [1]本展品器形端正,器身比例調和,口沿修整講究。
像這類作品,因硬度較泥質灰陶為高,又因器表經常壓印繩紋或拍印蓆紋、布紋、幾何形模印花紋,因此被稱為「印紋硬陶」。印紋硬陶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出土分佈範圍廣,大多為實用容器。與本展品類似作品,曾大量出土於浙江省湖州市楊家埠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早期墓群及浙江省杭州市老和山西漢中晚期墓葬群, [2]另外浙江省龍游縣東華山東漢早期墓亦有出土尺寸與本展品十分吻合的印紋硬陶罍; [3]而相似紋飾可見於浙江省上虞縣小仙壇東漢窯址採集破片標本(如展品12)。此類作品具有明顯的時代及區域特色,推論應是在西漢中晚期至東漢早期產自於浙江地區。

[1]
中國矽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頁74。
[2]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省湖州市楊家埠古墓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7輯(2005年),頁142-31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省杭州市老和山漢墓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7輯(2005年),頁311-413。
[3]
朱土生,〈浙江龍游縣東華山漢墓〉,《考古》,1993年4期,頁335,圖7-3及圖版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