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釉劃花瓿 西漢晚期(西元前1世紀~西元1世紀)
Yellowish green glazed jar Pou with globular body, decorated with incised cloud scrolls.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 1st Century BCE to 1st Century CE
高28.7;口徑11;腹徑34.1;底徑17.4(單位:公分)
斂口,寬平唇,弧肩,圓球腹,腹以下弧度漸往內收,平底。肩部貼有三周複線凸弦紋,各由三條細弦紋組成。三周複線凸弦紋上方器壁局部飾雲氣紋及簡化的變形鳥紋劃花。在第一道與第二道複線凸弦紋之間,左右對置錠形縱繫,乃是以模子印壓紋樣並同時成形。繫耳表面陰刻紋樣裝飾,上為動物面紋,中為葉脈紋,下為放射線紋。耳上方另貼橫式S型旋渦紋。全器只有口沿朝上之處、肩部及器內底部帶有顏色偏黃綠的灰釉,釉層薄且釉面呈色不均。器身下半部無釉處呈現褐色,是因高溫燒製時,胎內鐵份被燒出器表的呈色,若從局部破損處可見其原來的胎色為灰白色。本展品以轆轤拉坯成形,再於肩部黏接弦紋泥條,並以刀、竹之類的尖銳工具劃成三條細弦紋,黏貼繫耳及寬平唇之後,入窯正燒而成。
高溫灰釉器在西漢時期十分盛行,常可在墓葬出土品中見到瓿、鼎、壺、敦、盒等仿銅禮器的組合。西漢早期的裝飾較為簡樸,一般只裝飾弦紋或波紋;中期之後變化增多,如黏貼凸弦紋、器肩刻劃雲氣紋、繫耳造型更加繁複和立體;到了東漢,肩部劃花紋樣則出現更多變形鳥紋,且青釉釉層增厚。瓿的器形發展亦早晚不同,如本展品之造型所具斂口、寬平唇、圓球腹等特徵,為西漢晚期作品之代表。 [1]類似本展品的作品在浙江及江蘇南部經常出現,如西漢平帝元始五年(5 CE)江蘇儀征胥浦101號墓、杭州古蕩西漢中葉朱樂昌墓、杭州市老和山漢墓、上虞鳳凰山西漢晚期墓葬、龍游縣東華山西漢晚期墓葬及湖州市楊家埠漢墓等。 [2]
推論本展品應屬於西漢晚期南方浙江窯系的作品。

[1]
中國矽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頁123。
[2]
揚州博物館,〈江蘇儀征胥浦101號西漢墓〉,《文物》,1987年1期,頁1-16,圖34。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杭州古蕩漢代朱樂昌墓清理簡報〉,《考古》,1959年3期,頁150-152,圖4、圖版5之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省杭州市老和山漢墓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7輯(2005年),頁319,圖6-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上虞鳳凰山古墓葬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1993年),圖17-1、17-12。朱土生,〈浙江龍游縣東華山漢墓〉,《考古》,1993年4期,頁330-343,圖5-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省湖州市楊家埠古墓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7輯(2005年),頁175,2圖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