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灰釉甕
漢(西元前2世紀~西元2世紀)
Yellowish green glazed jar, decorated with stamped design. Han dynasty. 2nd Century BCE to 2nd Century CE
高19.3;口徑9;腹徑19.7;底徑11.3(單位:公分)

直口,口沿頂部修薄,短頸,弧肩,最大徑為肩腹交接處,向下徐收,近底部斜收幅度較大,平底。外壁從頸部以下拍印淺而工整的斜向方格布紋,並於肩腹交接處飾以一周凹弦紋。坯土含鐵份較多,經超過1100℃高溫燒造後,器身局部及足部呈現深褐色調,質地堅硬。肩部附有偏黃的灰綠色釉,釉層薄而不均,且因胎釉結合不良,大多已剝落。露胎處呈灰白色調。器底留有四方形墊燒痕跡,顯示本展品正燒而成。
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許多遺址曾出土商中期(c. 1500 BCE)的高溫灰釉器標本。到了西周時期,黃河流域出土地遽減,春秋、戰國時期更少;但長江流域仍在這段時間持續出土高溫灰釉器,尤其春秋、戰國時期的江蘇、浙江地區最為興盛。戰國中期過後,高溫灰釉器不知何故迅速消失。 [1]沈寂一段時間後,高溫灰釉器又在西漢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流行了起來。在江浙一帶的漢墓幾乎都有發現高溫灰釉器,其中又以壺(如展品9)、瓿(如展品10)等器形最具代表性。依學者周仁所做的化學分析及截至目前為止的窯址發掘成果,高溫灰釉器產地應於南方,特別是浙江地區。如本展品肩腹交接處之凹弦紋裝飾特徵,經常可在南方地區發現,如江西省婺源縣西漢中期墓、西漢平帝元始五年(5 CE)江蘇儀征胥浦101號墓、浙江省龍游縣東華山東漢早期墓、江西省南昌市區東漢中期墓等。 [2]依據器形、印紋及凹弦紋裝飾特徵,判斷本展品應屬漢代南方地區作品。


[1] 謝明良,〈中國早期青瓷史雜識—從年喜文教基金會藏品談起〉,《千峰翠色:越窰特展》(臺北市:年喜文教基金會,1996),頁19-49。

[2]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婺源縣茅坦莊遺址漢、唐、宋、清墓清理簡報〉,《南方文物》2007年1期,頁24-25。揚州博物館,〈江蘇儀征胥浦101號西漢墓〉,《文物》,1987年1期,頁1-16,圖9。朱土生,〈浙江龍游縣東華山漢墓〉,《考古》,1993年4期,頁330-343,圖6-2。江西省博物館,〈江西南昌東漢、東吳墓〉,《考古》,1978年3期,頁158-163,圖版4-3。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