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仙壇窯青釉標本
東漢(西元1~3世紀)
Green glazed fragments from Hsiao-hsien-tan kiln site, Shang-yü, Che-kiang. Eastern Han dynasty. 1st to 3rd Century CE
浙江省上虞縣小仙壇東漢窯址採集。胎土質地細密,呈淺灰色調。1號及2號標本以篦或其他尖銳工具劃出弦紋或複線波紋裝飾;3至5號標本則在器表以固定紋樣連續壓印。除了1號標本施罩草綠色釉及4號標本施罩豆綠色釉外,其餘標本均施罩黃綠色釉,經高溫燒造後,釉色透明且具光澤,尤在紋飾凹處積釉較深,更能顯現出釉色清澄之美。除了2號及3號標本因胎釉結合不良而有剝釉現象之外,其他標本已能呈現成熟青瓷的特徵。
1976年浙江上虞小仙壇發現一處東漢時期青瓷瓷窯,由出土物得知該窯同時燒造青瓷及印紋陶器。根據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青瓷標本進行的測定和化學分析,其燒成溫度高達1310±20℃,燒結良好,氣孔率為0.62﹪,吸水率為0.28﹪,抗彎強度每平方公分達710公斤,1青釉透明有光澤,無剝釉現象,無論外觀或成份都符合近代瓷器的標準,因此中國學界普遍同意中國約在東漢時期已出現真正的瓷器。從藝術史研究所收藏的這幾件標本,可以窺見東漢「青瓷」之一斑。

[1]
馮先銘,〈三十年來我國陶瓷考古的收獲〉,《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北京:紫禁城;香港:兩木出版社,1987),頁117。李家治,〈我國瓷器出現時期的研究〉,原載《矽酸鹽學報》6卷3期(1978),190頁,收於中國矽酸鹽學會編,《中國古陶瓷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頁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