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褐釉五管瓶
東漢中晚期(西元2世紀)
Gourd-shaped bottle with five spouts, covered with greenish brown glaze. Mid to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2nd Century CE
高46.4;大罐口徑5.2;腹徑22.5;底徑15.5(單位:公分

主構造為一大罐肩負四小罐。大罐為二次束腰的葫蘆形,淺盤口,罐口直通器底,束頸,鼓腹,平底假圈足。四小罐為唇沿,直口微敞,連接大罐處以泥條支撐,呈細長但中段鼓出的管狀,內部與大罐本體不通。大罐中層及下層最大徑處各飾有三周凹弦紋。上層與中層貼有鳥頭,下層則有熊、龜、彈塗魚及頭戴尖帽的人物塑像。熊呈坐姿,右前肢伸至左腰。人物雙手前伸,右手上置二顆球狀物,左手上置一顆,似在表演被稱為「弄丸」或「跳丸」的拋接球雜技。紅色黏土為胎,器外施罩略帶綠色調之褐釉,釉質光亮具透明感,釉不及底且有流釉現象。各層連接處可看出接痕,應分別以轆轤拉坯成形,接合後再黏接貼飾,上釉燒成。此類作品在用途不明的情況下,多依造型而被稱為「五聯罐」或「五管瓶」。
有學者曾經推論五管瓶與葬送儀有密切關係,是為協助死者靈魂平安到達彼岸,或是提供死者靈魂安頓之所的寄宿物,而「熊」象徵大地,支撐著宇宙全體。 [1]也有人提出「熊」在古代常被視為男性生殖力的象徵,具有祈求子孫繁衍、六畜興旺之意。 [2]「龜」常被視為長壽的象徵。雜技俑或許具有為墓主提供娛樂之意。「彈塗魚」是生長在溫帶至熱帶沿岸的兩棲類動物,具旺盛生命力,但確切的圖像意義仍待考證。五管瓶為東漢浙江一帶墓葬特有之物,相似作品可見於上虞縣鳳凰山漢墓、上虞縣蒿垻東漢永初三年(109 CE)墓、奉化縣白杜東漢熹平四年(175 CE)墓、嘉興市九里匯東漢中期墓及鄞縣高錢鄉饅頭山東漢中期墓等, [3]並曾在浙江上虞帳子山、烏賊山發現燒造五管瓶的窯址。 [4]本展品應為東漢浙江窯系之作。


[1] 小南一郎,〈神亭壺と東吳の文化〉,《東方學報》,京都第65冊(1993年),頁223-312。

[2] 謝明良,〈六朝穀倉罐綜述〉,《六朝陶瓷論集》(臺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6),頁266。原載於《故宮文物月刊》,109號,10卷1期,1992年4月。

[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上虞鳳凰山古墓葬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1993年),圖26-14。吳玉賢,〈浙江上虞蒿垻東漢永初三年墓〉,《文物》,1983年6期,頁40-44,圖9。奉化縣文管會,〈奉化白杜漢熹平四年墓清理簡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創刊號(1981年),頁208-211。嘉興市文化局,〈嘉興市九里匯東漢中期墓〉,《考古》,1987年7期。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等,〈浙江省鄞縣高錢古墓發掘報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刊》,第7輯(2005年),頁423-438,圖9-6。

[4] 朱伯謙,〈浙江上虞縣發現的東漢瓷窯址〉,《文物》,1981年10期。朱伯謙,〈我國黑瓷的起源及其影響〉,收錄於《朱伯謙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