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布紋陶鈁
秦至西漢中期(西元前3~1世紀前半)
Square pottery jar with two handles, decorated with stamped design. Ch’in to mid Western Han dynasty. 3rd Century BCE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1st Century BCE
高27.50;口徑8.6;腹徑19;底徑12.2(單位:公分)

方口,直頸向下微束。鼓腹,側看近似球形。腹最大徑下弧線內收。方形平底假圈足,高足往下外撇。肩部近頸部處左右對置一橫向半環繫耳,耳面中凹,上下凸,似於貼附後以棍狀工具壓飾。二耳黏貼高度不一致,相對高度較高者,未清通耳內坯泥,故非空心。口沿下劃有二周弦紋,呈色較器表為淺。足部貼有三周凸弦紋。肩腹鼓出部位拍印斜方格形布紋。夾砂質紅色黏土為胎,因富含鐵質,經高溫燒造後,器表呈紫褐色調,局部附著略帶透明的薄層玻璃質,是在高溫燒造過程中,窯爐中的飛灰以及含有鉀、鈉、磷的揮發物與紅熱的坯體器表產生作用而成,並非人為施釉。
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卷12記載:「方壺,受一斛,腹圓,足口皆方。」本展品之器形,相較於連接面接近90度的「鈁」(如展品15、16)而言,更像是西周時期以來的青銅「方壺」器式。方壺本為銅禮器,到了戰國中晚期演變成稜角銳利的銅鈁。 [1]戰國時期流行陶製仿銅禮器隨葬,此趨勢一直延續至西漢中期,但逐漸喪失禮器性質。一般常見的陶鈁,多為泥質灰陶,且素面無拍印紋,有的加飾彩繪;器形幾乎都是連接面接近90度,且多為方形高圈足;繫耳多為鋪首銜環或無繫耳。由於本展品器形及裝飾較為罕見,目前僅於江蘇省徐州市以北的後樓山西漢早期墓發現一件灰陶鈁具有類似器形,但附圈足且肩部無貼飾繫耳; [2]另外在廣東省廣州市郊淘金坑西漢中期墓則出土一件半筒形繫耳的陶鈁,與本展品繫耳造型較為類似。 [3]由於陶鈁在秦至西漢中期墓葬出土較多,到了西漢晚期開始消失,加上印紋硬陶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 [4]因此推論本展品應屬秦至西漢中期南方地區作品。


[1]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頁207。

[2] 徐州市博物館,〈徐州後樓山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93年4期,頁35,圖12。

[3] 廣州市文物管理處,〈廣州淘金坑的西漢墓〉,《考古學報》,1974年1期,頁161,圖版11-3。

[4] 朱伯謙、黎毓馨,〈秦漢陶瓷〉,《中國陶瓷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頁19。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