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釉鈁
西漢早期至中期(西元前2~1世紀前半)
Yellowish green glazed Fang with square body and two handles. Early to mid-Western Han dynasty. 2nd Century BCE to the first half of the 1st Century BCE
高41.2;口邊長12.9;腹徑23.7;底邊長15.6(單位:公分)
敞口方唇,長頸向下微收,溜肩,深弧腹,重心略為下移,方足外侈,平底假圈足。肩部左右各貼一模印鋪首,下置錠形繫耳,耳內有一環,環貼器壁不能移動。繫耳乃以模子印壓葉脈紋並同時成形,耳上下端各印有對稱外翻的旋渦紋。厚胎,胎土未經仔細篩洗,雜質較多,以致於燒造時胎釉膨脹系數不一,器表局部有不平整現象。口沿、口沿內朝上處及肩部施罩偏黃色調的灰綠釉,釉薄不均而有明顯聚釉現象,足部及器內底亦有釉,應是沾黏窯內落灰所致。頸部、器腹下端及器內刷有鐵汁,經超過1100℃以上的高溫燒造後呈現深褐色調,器表留有工具刮磨的痕跡。其中一環下端破損,可看出胎色呈灰白色調。底部無釉,顯示本展品正燒而成。高溫燒結,胎質堅硬。成形技法應為四片黏合,外接口沿,再貼上鋪首銜環。稜角銳利,明顯仿自銅鈁(如展品16)。由於全器厚重且拉環不具實用性,推論應屬陪葬品。
本展品胎體厚卻沒因高溫燒製而爆裂,推論應由非常慢速的升溫過程來達成,可能是在中國南方地區龍窯類型的窯場燒造。 [1]龍窯是一種建築在山地斜面的地上窯爐,因窯形狹長而得名。它利用山坡適當的傾斜角度,使窯內的火焰隨著抽力(負壓)由下而上將各段燒熱。傾斜過陡則窯內抽力過大,熱能流失較快;坡度過於平緩則抽力偏弱,燃料難起焰而升溫較慢。江西省清江縣山前鄉吳城遺址已於商代晚期出現四座長條形窯爐,出土印紋硬陶及高溫灰釉器,燒成溫度超過1200℃;而浙江省上虞縣百官鎮發現的商代窯群更具備龍窯的基本要素,為目前發現最早的龍窯遺跡。商代之後,浙江省及附近的太湖南岸更集中發現一系列燒造高溫灰釉器的西周時期到戰國早期龍窯窯址。 [2]相似的作品可見於浙江省龍游縣東華山西漢早期墓葬,及浙江省溫州市文物管理處收藏的西漢灰釉鈁,
[3]本展品應產自於西漢早期至中期的浙江窯系。

[1]
此點須感謝金恩慶同學及張敬昕同學的觀察與提醒。
[2]
熊海堂,《東亞窯業技術發展與交流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頁81-84。
[3]
朱土生,〈浙江龍游縣東華山漢墓〉,《考古》,1993年4期,頁333,圖6-6。朱伯謙主編,《中國陶瓷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圖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