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銅鈁
西漢(西元前2~1世紀)
Bronze Fang with bird-shaped knobs on lid. Two handles in the shape of animal head with rings. Western Han dynasty. 2nd to 1st Century BCE
高33.2;口邊長9.7;腹徑21.6;底徑10.4(單位:公分)

方形敞口,口沿下1.5公分處內縮,往下向外以弧形展開。長頸,溜肩,腹重心下移。方形高圈足外撇。腹最大徑上方左右對置一鋪首銜環,環可活動。覆斗形方蓋,因腐朽沾黏,無法開啟。蓋上近四角處立有一反向「S」形抽象鳥紋,面朝外,身軀中央鏤有一孔,其中一鳥紋裝飾已佚失。通體素面無紋。銅器表面原應呈現光亮銀黃色的金屬質感,但隨著時間而產生青綠色的銅鏽,因此也常被稱為「青銅器」。
北宋丁度纂《集韻》卷三云:「鈁,説文(指《說文解字》)方鍾也。」為方形盛酒器,屬於方壺系統的延續。方壺(參考展品14之說明)到了戰國時期發展成稜角銳利的鈁。銅鈁在西漢早期十分流行,到了西漢晚期之後在中原地區已大致消失。在西漢早期的墓葬組合中,與鈁一同出土的除了有鼎、盛、壺、甗等不成套的傳統禮器之外,更多的是日用器皿。鈁已失去禮器性質而多作為日常用途。 [1]河北滿城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銅鈁,即於頸部鐫刻銘文「中山內府鈁一,容四升…」;而山西太原東太堡出土晉陽王府用的銅鈁,亦於鋪首的右側鐫刻銘文「晉陽,容六斗五升…」, [2]說明鈁成為實用的定量容器。戰國時期的鈁,器形較為瘦長,而秦漢時期則器腹較渾圓鼓出。中原地區出土的銅鈁,器腹最大徑大多略往下移;而南方如廣東廣州象崗、安徽蕉湖賀家園則有出土器腹最大徑上提的器形。 [3]類似本展品之作品經常可見於中原地區墓葬,如陝西省耀縣西漢墓、河南省三門峽市西漢墓、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湖北省荊州市高台村西漢早期墓、湖北省襄樊市峴山西漢早期墓等, [4] 可能與當時發達的銅器手工業作坊所帶動的高產量及商品化有關。本展品應屬西漢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作品。


[1] 俞偉超,〈秦漢青銅器概論〉,《中國青銅器全集》第12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頁8-13。

[2] 馬承源主編,《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青銅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頁302,圖1086、1087。

[3] 同註一,圖50至52。

[4] 馬建熙,〈陝西耀縣戰國、西漢墓葬清理簡報〉,《考古》,1959年3期,頁149,圖版4-4。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三門峽市火電廠西漢墓〉,《考古》,1996年6期,頁6-15,圖版4-1。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滿城發掘隊,〈滿城漢墓發掘紀要〉,《考古》,1972年1期,頁8-18、28。湖北省荊州博物館編著,《荊州高台秦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91-95,圖版22-2。襄樊市博物館,〈湖北省襄樊市峴山漢墓清理簡報〉,《考古》,1996年5期,頁37-38,圖7-7。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