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鉛綠釉印花壺
西漢晚期至東漢(西元1~3世紀)
Green lead glazed jar, decorated with hunting scene relief. Late Western Han to Eastern Han dynasty. 1st to 3rd Century CE
高33.2;口徑14.7;腹徑26.3;底徑14.3(單位:公分)

盤口,粗直頸,弧肩,鼓腹,最大徑以下弧線內收,接近足部處改以直線下收,平底假圈足。頸部中央帶有二周凹弦紋,肩部則飾有一周裝飾帶。裝飾帶上方飾有二條凸弦紋,下方飾有一條凸弦紋,中間佈滿模印淺浮雕紋樣,包括山巒、一對鋪首銜環、狐狸、虎等動物,以及表現一名騎馬人物回首拉弓瞄準獵物的狩獵情形。泥質紅陶,厚胎。除器內與底部無釉之外,整體施罩以氧化銅為著色劑的綠色鉛釉,經700~800℃左右低溫燒成。釉層厚薄不均,口沿至頸部上方及近足部處施釉較薄,微透胎色而呈偏紅色調。裝飾帶施釉較厚,釉質晶瑩透亮,印花花紋及凸弦紋處可見積釉形成的深綠色調。釉中帶有許多氣泡,釉面呈現如蟬翼般的細小網狀裂紋,並反映出被鑑賞家稱為「銀釉」的銀白色光澤。最大徑下方可見不規則的流釉痕跡,顯示本展品以正燒方式燒造。如本展品之器形稱為「壺」,用途為盛酒的容器,但有作裝糧食用途的例子,如洛陽燒溝漢墓即曾出土裝有薏苡米及栗的壺。 [1]
目前學界相信中國的鉛釉陶始燒於戰國時期,而大量出土實例則發現於以黃河流域為主的西漢晚期墓葬,南方地區較為少見。 [2]學界一般認為鉛釉陶是作為陪葬的用途。與本展品類似的作品曾大量出土於陝西 [3]、山西 [4]等地的漢代北方墓葬,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及區域特徵。就本展品之器形、紋樣及裝飾技法而言,很有可能是西漢晚期至東漢時期陝西地區的作品。


[1]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洛陽燒溝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圖版20-5。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燒溝西14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4期,頁31-32。

[2] 謝明良,〈關於漢代鉛釉陶器的幾個問題〉,《漢代陶器特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0),頁14-23。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唐城隊,〈西安北郊漢墓發掘簡報〉,《考古學報》,1991年2期,圖9-2、圖版16-5。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咸陽織布廠漢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95年4期,圖14-5、15-1。程林泉等,〈西安未央區房地產開發公司漢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92年5期,圖5-1。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南郊三爻村漢唐墓葬清理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1年3期,頁3-26,圖12-5。

[4] 山西省考古所侯馬工作站,〈1990年山西侯馬戰國、西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93年7期,頁47-48,圖8-6、12。

回展覽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