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褐釉壺
東漢(西元1~3世紀)
Amber-yellow lead glazed jar, decorated with incised horizontal lines encircled the lower neck and body. Eastern Han dynasty. 1st to 3rd Century CE
高16.5;口徑9.3;腹徑14.7;底徑9.4(單位:公分)
盤口微敞,口沿微向下撇。盤口下方內收,接喇叭形頸,頸部上窄下粗。溜肩,鼓腹,腹重心下移。腹以下弧線急縮,足以斜直線內收,平底假圈足。頸肩交接處及腹最大徑上方各飾一周雙線凹弦紋。泥質紅陶,厚胎。除器底及器內不上釉外,通體施罩加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黃褐色鉛釉,釉光溫潤。本展品以轆轤拉坯,分段製成器腹、頸部及盤口,再行接合。盤口內部留有修整器形時的壓印指痕,近足部處留有輪旋痕跡,頸腹交接處留有接痕。經700~800℃左右低溫燒成,口沿有剝釉現象,器表多處呈現縮釉點。如本展品器形的作品稱之「壺」,為容酒器。另有同形異名之器稱為「鍾」,為定量容器, [1]在銅鍾器身經常可見鐫刻銘文說明容量的情形。
鉛釉壺在中國北方地區西漢末至東漢時期墓葬經常出土。釉色大致分為綠釉、褐釉或褐綠二色釉(包含褐釉綠彩、綠釉褐彩及在器的表裡或上下分別施綠釉及褐釉);裝飾方面,經常在頸部、頸腹交接處或腹部飾以複線凸弦紋或凹弦紋,且大多數於肩腹部位貼飾鋪首;器形方面,較常見到盤口,粗頸微束,腹最大徑於器身下半部,平底假圈足外撇。但如本展品所具備的無裝飾鋪首、頸部上窄下粗及器足內收等特徵則十分罕見,至今尚未發現高度相似作品。日本愛知縣陶磁資料館所藏一件綠釉鍾具類似特徵,但頸部較細; [2]另外在山西省朔縣西漢末至東漢早期墓曾出土二件器形有些類似的器物,其一是全器高度較高、圈足略矮的彩繪陶壺,另一件為飾有鋪首、腹徑較大且假圈足較高的綠釉壺。 [3]依據本展品之胎釉特質觀之,應屬於東漢時期北方地區的作品。

[1]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頁316。
[2]
岡崎敬編,《世界陶磁全集10 中國古代》(東京:小學館,1982),頁215,圖212。
[3]
平朔考古隊,〈山西朔縣秦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87年6期,頁34,圖76-4、76-7,圖版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