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一條垂死的狗>,《文學雜誌》第四卷第六期,頁58-60。
1959年2月<一個公務員的結婚>,《文學雜誌》第五卷第六期,頁41-51。
 4月<殘菊>,《文學雜誌》第六卷第二期,頁56-57。
 6月<痺>,《文學雜誌》第六卷第四期,頁69-74。
 8月<下午>,《文學雜誌》第六卷第六期,頁66-77。
1960年3月翻譯Ezra. Pound所著之<阿克薩之古墓>,《現代文學》第一期,頁85-86。
 5月<母親>,《現代文學》第二期,頁67-70。
 7月翻譯T. S. Eliot所著之<四首序曲>,《現代文學》第三期,頁98-100。
 9月<日曆>,《現代文學》第四期,頁76-77。
 11月<最快樂的事>,《現代文學》第五期,頁91。
1961年1月<大地之歌>,《現代文學》第六期,頁83-84。
 5月<草原底盛夏:懷念我遺失了一半底青年時代>,《現代文學》第八期,頁102-114。
 5月<結束>,《大學生活》,香港:友聯,頁45-50。
 7月<六月的歌>,《現代文學》第九期,頁114-116。
 9月<兩婦人>,《現代文學》第十期,頁53-59。
 11月<大風>,《現代文學》第十一期,頁66-72。
1962年1月<並非眼淚>,《現代文學》第十二期,頁62。
 4月<踐約:給先勇,for friendship>,《現代文學》第十三期,頁95-112。
 11月與白先勇同編《現代小說選》,臺北市:現代文學雜誌社。
1963年4月<海濱聖母節>,《現代文學》第十六期,頁22-35。
 6月<命運的?線>,《現代文學》第十七期,頁31-41。
 6月<寒流>,《現代文學》第十七期,頁64-80。
1964年1月<欠缺>,《現代文學》第十九期,頁20-30。
 3月<黑衣>,《現代文學》第二十期,頁58-66。
1966年2月<龍天樓>,《現代文學》第二十七期,頁177-232。
1967年 《龍天樓》,臺北:文星。
1968年 編《新刻的石像》,臺北:仙人掌。
 5月<沙孚克里斯著伊蕾克特拉中的對比與衝突>,《現代文學》第三十四期,頁65-73。
 11月"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D. H. Lawrence's Sons and Lovers",《淡江學報》第七期,頁247-262。
 11月<新刻的石像序>,《現代文學》第三十五期,頁218-219。
1970年 《玩具手槍》,臺北市:志文。
1970年 <玩具手槍序>,《玩具手槍》,臺北市:志文,頁1-2。
  <第二部分:手記[第三研究室手記]>,《玩具手槍》,臺北市:志文,頁117-168。
1971年3月<羅麗塔的真面目:評Lolita>,《美國研究》第一期,頁51-56。
1972年5月<我看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大學雜誌》第五十八期,頁33-35。
 9月<家變(1)>,《中外文學》第一卷第四期,頁140-173。
 10月<家變(2)>,《中外文學》第一卷第五期,頁150-184。
 11月<家變(3)>,《中外文學》第一卷第六期,頁133-162。
 12月<家變(4)>,《中外文學》第一卷第七期,頁152-188。
1973年1月<家變(5)>,《中外文學》第一卷第八期,頁124-153。
 2月<家變(6)>,《中外文學》第一卷第九期,頁143-176。
  《家變》,臺北市:環宇。
 9月<發展文學的捷徑>,《中央月刊》第五卷第十一期,頁47-48。
 12月<論臺灣的短篇小說>,《中國文選》第八十期,頁85-91。
1974年4月<聊齋中的戴奧尼西安小說狐夢>,《幼獅文藝》第三十九卷第四期,頁106-121。
1975年 <命運的?線>由Ch'en Chu-Yun(陳竺筠)譯為英文。"Line of Fate" In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 Taiwan 1949-1970(Taipei :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 297-308.
  <黑衣>由Ch'en Chu-Yun(陳竺筠)譯為英文。"The Man in Black" In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 Taiwan 1949-1970 (Taipei: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 309-318.
  <欠缺>由Ch'en Chu-Yun(陳竺筠)譯為英文。"Flaw" In 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1960-1970 (N.Y.: Colombia University Press) : 15-27.
1976年3月<古典才子王文興談現代女權>,《婦女雜誌》三月號,頁72-75。
1978年 《家變》,臺北市:洪範。
 <兩婦人>由Li-fen Chen(陳麗芬)譯為英文。The Two Women (The Chinese Pen) : 79-90.
 2月<鄉土文學的功與過及其經濟觀和文化觀>,《夏潮》第四卷第二期,頁64-74。
 3月5日<讀楊牧的詩>,《聯合報》第十二版。
1979年 Treatment of the Opposing Political Stand : a Discussion of Brave New World and Three Other Political Novels,臺北市:雙葉。
1981年 《十五篇小說》,臺北市:洪範。
  《背海的人》,臺北市:洪範。
1982年 《龍天樓》,臺北市:大林。
 <玩具手槍>由Jane Parish Yang譯為英文。The Toy Revolver (The Chinese Pen) : 1-32.
1983年7月6日<隨想四題>,《聯合報》第八版。
1984年12月23日<和氣的人>,《聯合報》第八版。
1985年2月<手記閒鈔>,《聯合文學》第一卷第四期,頁18-24。
 11月<手記續鈔>,《聯合文學》第二卷第一期,頁98-107。
1986年<海濱聖母節>由Chu-yun Chen(陳竺筠)譯為英文。The Day of the Sea-Goddess (The Chinese Pen) : 70-90.
 2月18日<我為什麼要寫作>,《聯合報》。
 8月15日<現代主義的質疑和原始>,《中國時報》第八版。
 9月<故人與舊作>,《當代》第五期,頁92-94。
1987年 Pascale le Mouel以<大風>和<命運的?線>為主題,撰寫成論文Wang Wenxing Presentation d’un Auteur et Traduction de Deux Nouvelles Typhon et la Ligne du Destin。
 1月<無休止的戰爭>,《文星》第一○三期,頁104-105。
 9月30日<士為知己者死的文學:王文興演講詞>,《文學與宗教: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臺北市:時報文化,頁463-474。
1988年 《書和影》,臺北市:聯合文學。
  Chun-hui Yang以《家變》為主題,撰寫成論文Wang Wen-hsing's Chia Pien (the Metamorphosis of a Family) : a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3月<M與W>,《聯合文學》第四卷第五期,頁80-89。
 5月<M與W>,《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60-175。
 9月16日<研究室手記:宗教及其他(1)>,《聯合報》第二十一版。
 9月17日<研究室手記:宗教及其他(2)>,《聯合報》第二十一版。
 9月18日<研究室手記:宗教及其他(3)>,《聯合報》第二十一版。
1989年8月<立體與平面:評王湘琦黃石公廟>,《聯合文學》第五卷第十期,頁80-81。
1990年 <研究室手記:宗教及其他>,《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05-114。
  <神話集>,《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98-104。
 2月<五省印象(上)>,《聯合文學》第六卷第四期,頁35-47。
 3月<五省印象(下)>,《聯合文學》第六卷第五期,頁21-31。
 5月<最快樂的事>,《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15。
 5月<日曆>,《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16-117。
 5月<研究室手記:宗教及其他(2)>,《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05-114。
 5月<神話集>,《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98-104。
 5月<為何寫作>,《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48。
 5月<無休止的戰爭>,《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49-52。
 5月<和氣的人:懷張志宏師父>,《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18-119。
 5月<張曉風的藝術:評我在>,《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20-124。
 5月<異鄉人:存在主義文學的特色>,《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25-132。
1990年5月<卡拉馬佐夫兄弟們中的邪惡表現>,《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33-141。
 5月<談附魔者>,《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42-146。
 5月<德萊葉的復活>,《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47-149。
 5月<布紐爾和侯麥的藝術:評薇莉狄安娜、慕德之夜、午後之戀>,《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50-155。
 5月<墮落天使、扒手和布龍森林的貴婦>,《王文興的心靈世界》,臺北市:雅歌,頁156-159。
1991年2月<山河掠影(上)>,《聯合文學》第七卷第四期,頁10-23。
 3月<山河掠影(下)>,《聯合文學》第七卷第五期,頁114-121。
 3月<後期印象觀>,《聯合文學》第七卷第五期,頁122-123。
 5月6日<旅記三則>,《聯合報臺中版》第四十一版。
 7月25日<視覺至上:黑澤明的改變>,《聯合報》第二十五版。
 12月<現文憶舊>,《現文因緣》,臺北市:現文,頁66-69。
 12月<給歐陽子的信>,《現文因緣》,臺北市:現文,頁210-213。
1992年5月<濟安師祝勉現文主編>,《聯合文學》第八卷第七期,頁54-60。
 10月<西北東南(上)>,《聯合文學》第八卷第十一期,頁124-137。
 11月<西北東南(下)>,《聯合文學》第八卷第十二期,頁116-128。
1993年 《家變》由Susan Wan Dolling譯為英文。"Family Dysposition : Excerpts" Renditions 39 : 26-38.
  《家變》由Susan Wan Dolling譯為英文。Family Catastrophe (Honolulu:Hawaii University Press).
  《背海的人》由Edward Gunn譯為英文。Backed Against the Sea (Cornell East Asia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4月6日<重遊小記>,《聯合報》第三十七版。
 5月<王文興略談文學佳譯>,《藝術家》第三十七卷第五期,頁352。
 8月22日<懷仲園>,《中國時報》。
1996年8月12日<波德萊爾禮讚>,《中國時報》第十九版。
 12月<卡拉馬助夫兄弟一書中的宗教觀>,《聯合文學》第十三卷第二期,頁70-77。
1997年1月8日<行雲流水,筆鋒幽默:山居歲月觀後感>,《中國時報》第三十一版。
 6月<仕女圖:觀曾縵雲女士畫作>,《雄獅美術》第二四四期,頁212-213。
 11月<巴里島>,《中外文學》第二十六卷第六期,頁83-88。
1998年7月<波特萊爾仿譯7首暨序>,《中外文學》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頁96-105。
1999年 《家變》由Camille Loivier譯為法文。Processus Familial (Actes Sud).
1999年1月<背海的人(下)(1)>,《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三期,頁12-35。
 2月<背海的人(下)(2)>,《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四期,頁10-35。
 3月<背海的人(下)(3)>,《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五期,頁18-40。
 4月<背海的人(下)(4)>,《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六期,頁158-177。
 5月<背海的人(下)(5)>,《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七期,頁128-156。
 6月<背海的人(下)(6)>,《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八期,頁144-166。
 9月《背海的人(下)》,臺北市:洪範。
 11月18日<踐約(作品選刊)>,《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
 11月18日<今日美語(上)>,《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
 11月18日<大事記1>,《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
 11月19日<最快樂的事(作品選刊)>,《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
 11月19日<今日美語(下)>,《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
 11月19日<大事記2>,《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
 11月20日<家變(作品選刊)>,《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
 11月20日<大事記3>,《中國時報》第三十七版。
2000年3月<波特萊爾印象>,《聯合文學》第十六卷第五期,頁59-62。
 9月《家變》二○○○年新版,臺北市:洪範書店。
年代不詳 《家變》被譯為義大利文,書名為《Cambiamento in Famiglia》。
書目不詳 <守夜>,《亞洲畫報》,?
  <村中來了一個畫家>,《聯合副刊》,?
  翻譯海明威著,<白象山>,《大學新聞》,?
 
 

臺大近代名家手稿王文興首頁王文興大事記王文興寫作歷史與風格《家變》稿本與版本《背海的人》稿本與版本
王文興致友人書信王文興著作相關評論王文興教授手稿資料展相關資訊精選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