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 | 作者 | 題 名 | 書刊名 | 卷期(版次) | 頁次 | 註記 |
1966.4. | 隱地 | 讀王文興的「龍天樓」 | 自由青年 | 第三十五卷第七期 | 25-27 | |
1967.8. | 葉珊 | 探索王文興小說裡的悲劇情調 | 現代文學 | 第三十二期 | 60-67 | |
1969.7. | 思兼 | 對文學的態度 | 純文學 | 第六卷第一期 | 3-5 | |
1969.12. | 吳達芸 | 王文興小說中的裝飾技巧 | 新潮 | 第十九期 | 20-28 | |
1970. | 葉維廉 | 現代中國小說的結構 | 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晨鐘) | | 1-28 | |
1970. | 葉維廉 | 水綠的年齡的冥想 : 論王文興「龍天樓」以前的作品 | 中國現代小說的風貌(台北:晨鐘) | | 29-50 | |
1970.8. | 李文彬 | 談王文興「龍天樓」的內蘊及外含 | 台大青年 | 第三期 | 56-59 | |
1973.1. | 游施和 | 評「家變」 : 兼論小說用語 | 中國語文 | 第三十三卷第四期 | 82-85 | |
1973.4. | 顏元叔 | 苦讀細品談家變 | 中外文學 | 第一卷第十一期 | 60-85 | |
1973.5. | 張漢良 | 淺談「家變」的文字 | 中外文學 | 第一卷第十二期 | 122-141 | |
1973.5. | 歐陽子 | 論「家變」之結構形式與文字句法 | 中外文學 | 第一卷第十二期 | 50-67 | |
1973.6. | 林海音等 | 家變座談會 | 中外文學 | 第二卷第一期 | 164-177 | |
1973.7. | 王鼎鈞 | 「家變」之變 | 書評書目 | 第六期 | 103-105 | |
1973.7. | 石公 | 變則通乎 | 書評書目 | 第六期 | 105-113 | |
1973.7. | 李寬宏 | 試論「家變」 | 書評書目 | 第六期 | 82-87 | |
1973.7. | 陳典義 | 「家變」的人生觀照與嘲諷 | 中外文學 | 第二卷第二期 | 148-160 | |
1973.7. | 景翔 | 「家變」與「文變」 | 書評書目 | 第六期 | 80-82 | |
1973.7. | 劉紹銘 | 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 | 中外文學 | 第二卷第二期 | 64-79 | |
1973.7. | 隱地 | 「家變」與「龍天樓」 | 書評書目 | 第六期 | 87-92 | |
1973.7. | 關雲 | 漫談「家變」中的遣詞造句 | 書評書目 | 第六期 | 93-103 | |
1973.7.30. | 子敏 | 讀「家變」 | 國語日報 | | | |
1973.8.2. | 鄭耀 | 談「中外文學」並評「家變」 | 中華日報 | 第十版 | | |
1973.8.3. | 魏子雲 | 評「家變」(上) | 中華日報 | 第九版 | | |
1973.8.4. | 魏子雲 | 評「家變」(中) | 中華日報 | 第九版 | | |
1973.8.5. | 魏子雲 | 評「家變」(下) | 中華日報 | 第九版 | | |
1973.8.12. | 村夫 | 王文興的鎖 : 看電視座談「家變」有感(上) | 中華日報 | 第九版 | | |
1973.8.13. | 村夫 | 王文興的鎖 : 看電視座談「家變」有感(下) | 中華日報 | 第九版 | | |
1973.9. | 楊惠南 | 「家變」及其他 | 書評書目 | 第七期 | 79-87 | |
1973.9. | 簡宛 | 我對家變的一點感想 | 書評書目 | 第八期 | 43-46 | |
1973.9.4. | 陳克環 | 「情變」和「家變」 | 中華日報 | 第九版 | | |
1973.9.11. | 拓荒者 | 好歹是自己的 | 中國時報 | 第十二版 | | |
1973.10.5. | 林柏燕 | 韓愈、白語文、家變(上) | 中華日報 | 第九版 | | |
1973.10.6. | 林柏燕 | 韓愈、白語文、家變(中) | 中華日報 | 第九版 | | |
1973.10.7. | 林柏燕 | 韓愈、白語文、家變(下) | 中華日報 | 第九版 | | |
1973.11. | 尉天驄 | 站在什麼立場說什麼話 : 對個人主義的考察兼評王文興的家變 | 文季 | 第二期 | 18-27 | |
1973.12. | 李利國 | 試探家變 | 今日中國 | 第三十二期 | 150-156 | |
1974.4. | 周寧 | 一盞亮起的紅燈 : 評王文興的小說「家變」 | 文藝 | 第五十八期 | 79-86 | |
1974.6. | 蔡慧怡 | 龍天樓小說集裡的王文興 | 新潮 | 第二十八期 | 32-34 | |
1974.7. | 譚雅倫 | 讀「家變」的聯想 | 書評書目 | 第十五期 | 3-9 | |
1975.1. | 蘇孟志 | 「龍天樓」、「玩具手槍」: 談王文興的早期作品 | 東吳青年 | 第六十二期 | 31-33 | |
1975.11. | 陳曉林 |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棋王」與「家變」之對比 | 文藝 | 第七十七期 | 3-11 | |
1976.5. | 姚欣進 | 論析「家變」之情節安排藝術 | 中外文學 | 第四卷第十二期 | 218-227 | |
1976.5. | 劉紹銘 | 十年來的臺灣小說:一九六五-七五----兼論王文興的「家變」 | 中外文學 | 第四卷第十二期 | 4-16 | |
1976.9. | 吳祥光 | 台灣現代小說中的道德負擔與流放意識 | 新潮 | 第三十二期 | 82-86 | |
1977.1. | 李文彬 | 「龍天樓」中的象徵技巧 | 中華文藝 | 第十二卷第五期 | 75-89 | |
1977.1.13. | 水晶 | 忽然想到 | 聯合報 | 第十二版 | | |
1978.2. | 巴人 | 「鄉土文學功與過」演講側記 | 夏潮 | 第四卷第二期 | 76-77 | |
1978.2. | 李慶榮 | 是法西斯化,不是西化 | 夏潮 | 第四卷第二期 | 77-79 | |
1978.2. | 曾心儀 | 這樣的「文學講座」 | 夏潮 | 第四卷第二期 | 75 | |
1978.3. | 王拓 | 評王文興教授的「鄉土文學的功與過」 | 夏潮 | 第四卷第三期 | 71-73 | |
1978.3. | 胡秋原 | 論「王文興的 Nonsense 之 Sense 」 | 夏潮 | 第四卷第三期 | 61-70 | |
1978.3 | 曾心儀 | 注意!「瓊瑤公害」: 兼以「瓊瑤問題」答覆王文興教授 | 夏潮 | 第四卷第三期 | 74-75 | |
1978.3 | 潘榮禮 | 木工工會譴責王文興 | 夏潮 | 第四卷第三期 | 26-27 | |
1978.3 | 蕭水順 | 請不要再輕薄農民 | 夏潮 | 第四卷第三期 | 32-34 | |
1978.3 | 蕭國和 | 評王文興的農業經濟觀 | 夏潮 | 第四卷第三期 | 28-31 | |
1978.3 | 蘇青 | 記胡秋原先生論「王文興的Nonsense之Sense」 | 中華雜誌 | 第百七十六期 | 41-49 | |
1978.3 | 蘇青 | 記胡秋原先生論「王文興的Nonsense之Sense」 | 夏潮 | 第四卷第三期 | 61-70 | |
1978.4 | 思民 | 王文興教授的偏見與狂傲 | 夏潮 | 第四卷第四期 | 6 | |
1979.3.16 | 粘子英 | 「家變」讀後 | 國語日報 | | | |
1979.11 | 劉仁傑 | 知識份子與農業 : 評「這樣的教授王文興」 | 出版與研究 | 第五十六期 | 25-29 | |
1980 | Sue, James C. T. | Iconoclasm in Wang Wen-hsing's Chia-pien |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 179-193 | |
1980.9.11 | 王宣一 | 背海狂草:王文興的兩個長夜(上)(下) | 中國時報 | 第八版 | | |
1980.11.14 | 之明 | 難解的王文興的內心世界 : 「背海的人」讀後精華 | 台灣日報 | 第八版 | | |
1980.11.17 | 仲涵 | 王文興先生,請你尊重我們的文字!:讀所謂「現代小說」--「背海的人」有感 | 台灣日報 | 第八版 | | |
1981. | Chang, Sung-Sheng(張誦聖) | A study of "CHIA PIEN" : a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 from Taiwan | |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 |
1981.3. | 鄭雅云 | 談王文興早期的十五篇小說 | 文壇 | 第二四九期 | 61-69 | |
1981.11.23. | 施啟朋 | 「小說」「現代」: 對王文興的「現代小說」「沒有信心」,決不表示對「現代小說」沒有信心! | 台灣日報 | 第八版 | | |
1982.1. | 高天生 | 現代小說的歧途 : 試論王文興的小說 | 文學界 | 第一期 | 75-85 | |
1982.4. | 李有成 | 王文興與西方文類 | 中外文學 | 第十卷第十一期 | 176-193 | |
1984. | Gunn, Edward | The process of Wang Wen-hsing's art |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vol. 1, no. 1 | 29-41 | |
1984. | Chang, Sung-Sheng (張誦聖) | Language, narrator, and stream-of-consciousness : the two novels of Wang Wen-hsing |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vol. 1, no.1 | 43-55 | |
1984. | Shan, Te-Hsing (單德興) |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 in Wang Wen-hsing's fiction | Tamkang Review | vol.15, no.1-4 | 523-545 | |
1984.5.22. | 何懷碩 | 電影還該是電影 | 聯合報 | 第八版 | | |
1984.6.16. | 何懷碩 | 和而不同 : 在答王文興先生 | 聯合報 | 第八版 | | |
1985. | 王晉民 | 台灣文藝界對王文興長篇「家變」的爭論 | 中外文學研究參考 | 第五期 | | |
1985. | 盧菁光 | 論「家變」的社會內容與認識價值 | 文藝新世紀 | 第二期 | | |
1985.7.4. | 盧菁光 | 轟動台灣文壇的「家變」 | 文學報 | | | |
1986. | Lachner, Anton | Sprachinkonvention und Sprachmanipulation Linguistische und Stilistische Untersuchungen zu Wang Wenxings Roman Jiabian | | Ph.D. Dissertation--Ruhr Universitat | | |
1986.6. | 丁邦新 | 「文體的語言的基礎----論王文興的『背海的人』」的講評 | 中外文學 | 第十五期第一期 | 158-160 | |
1986.6. | 鄭恆雄 | 文體的語言的基礎 : 論王文興的「背海的人」的(一) | 中外文學 | 第十五卷第一期 | 128-160 | |
1986.6.23. | 安立 | 孤絕的人生 : 評介「十五篇小說」 | 自立晚報 | 第十二版 | | |
1986.11. | 張誦聖 | 王文興小說中的藝術和宗教追尋 | 中外文學 | 第十五期第六期 | 108-119 | |
1986.11.17. | 何卓 | 從「沉默」到「家變」 | 中國時報 | 第八版 | | |
1986.12. | 陳萬益 | 逆子的形象 : 賈寶玉、高覺慧和范曄的比較 | 文星 | 第一O二期 | 125-129 | |
1986.12. | 蔡英俊 | 試論王文興小說中的挫敗主題 | 文星 | 第一O二期 | 118-124 | |
1987. | 白少帆、王玉斌 | 王文興及其「家變」 | 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 | 489-510 | |
1987. | 李歐梵 | 關於「家變」的對話 | 當代文藝探索 | 第二期 | | |
1987. | 張誦聖著, 謝惠英譯 | 王文興小說中的藝術和宗教追尋 | 文學與宗教 : 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學) | | 421-437 | |
1987 | 張漢良著, 蔣淑貞譯 | 王文興「背海的人」的語言信仰 | 文學與宗教 : 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學) | | 438-460 | |
1987 | 鄭恆雄 | 從記號學的觀點看王文興「背海的人」的宗教觀 | 文學與宗教 : 第一屆國際文學與宗教會議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學) | | 393-420 | |
1987. | Le Mouel, Pascale | Wang Wenxing presentation d'un auteur et traduction de deux nouvelles Typhon et La Ligne du Destin | | Thesis--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 | | |
1987.1. | 石壁堵 | 我爸爸比范曄還兇 | 文星 | 第一O三期 | 106-111 | |
1987.1. | 吉也 | 男性之荒謬與裝嚴及異性之棲息 : 我看「草原的盛夏」、「母親」 | 臺灣文藝 | 第一O四期 | 82-86 | |
1987.1. | 呂正惠 | 「政治小說」三論 | 文星 | 第一O三期 | 86-92 | |
1987.6. | 張誦聖 | 從「家變」的形式設計談起 | 聯合文學 | 第三卷第八期 | 196-199 | |
1987.6. | 鄭恆雄 | 王文興的「背海的人」的文體及宗教觀 | 聯合文學 | 第三卷第八期 | 199-206 | |
1987.12.29. | 康來新 | 王文興如是說(上) | 中央日報 | 第十版 | | |
1987.12.30. | 康來新 | 王文興如是說(中) | 中央日報 | 第十版 | | |
1987.12.31. | 康來新 | 王文興如是說(下) | 中央日報 | 第十版 | | |
1988. | Yang, Chun-hui | Wang Wen-Hsing's Chia Pien (the metamorphosis of a family):a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 | | Thesis (Master of Art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 1-23 | |
1988.5. | 呂正惠 | 王文興的悲劇 : 生錯了地方,還是受錯了教育 | 小說與社會 | | 19-35 | |
1988.5.10. | 葉子啟 | 新書快評 : 王文興「書和影」 | 聯合報 | 第二十一版 | | |
1988.10.19. | 李哲修 | 一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之旅(上) | 中國時報 | 第二十三版 | | |
1988.10.20. | 李哲修 | 一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之旅(下) | 中國時報 | 第二十三版 | | |
1989. | 古繼堂 | 第一編第七章 : 主張全盤西化的王文興 | 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 : 文史哲) | | 333-344 | |
1989.2. | 廖咸浩 | 評王文興「書和影」 | 文訊 | 第一卷第四十期 | 89-92 | |
1989.11.1. | 何欣 | 在暢銷書排行榜外的王文興 | 中央日報 | 第十六版 | | |
1990. | 康來新 | 王文興的心靈世界 | 台北:雅歌 | | | |
1990.3. | 何欣 | 繼續「背海的人」:王文興 | 聯合文學 | 第六卷第五期 | 46-47 | |
1992.5.1. | 盧菁光 | 巴金的「家」和王文興的「家變」 | 中國現代文學整體關與比較論(廣州 : 廣東高等教育) | | 167-185 | |
1993. | Sciban, Shu-Ning (黃恕寧) | The structure of Jia Bian : a reflection on the studie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 | East Asia Forum. (Toronto :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 vol. 2 | 36-49 | |
1993. | 劉豋翰等編 | 王文興、歐陽子等現代文學作家群 | 台灣文學史(下)(福州:海峽文藝) | | 217-230 | |
1993.7.29. | 萬榮華 | 家變 | 中國時報 | 第二十七版 | | |
1994. | 王晉民 | 王文興的小說 | 台灣當代文學史(桂林 : 廣西人民教育) | | 244-267 | |
1994. | 佟志革 | 黑夜 | 台港小說鑒賞辭典(中央民族學院) | | 436-437 | |
1994. | 洪醒夫 | 從關懷到放棄 | 洪醒夫研究專集(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 | 130-152 | |
1994. | 柯慶明導讀,湯芝萱整理 | 迷途的兩代情 : 談王文興「家變」 | 喂!你是那一派(台北:幼獅) | | 113-126 | |
1994. | 徐國倫,王春榮 | 王文興的「家變」 | 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 | | 230-233 | |
1994.1. | 陳瑤華 | 王文興與七等生的成長小說比較 | | 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 | |
1994.1.7. | 廖炳惠 | 王文興的傳統與現代情結 | 中國時報 | 第三十九版 | | |
1994.6. | 沈靜嵐 | 「台北人」白先勇 v.s.「背海的人」王文興 | 當西風走過 : 六O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 | 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 33-41 | |
1994.6. | 周國正 | 自由與制約 : 圍繞王文興「家變」中文字新變的討論 | 現代中文文學評論 | 第一期 | 53-77 | |
1994.12.25. | 王之樵 | 親密男人的必然困境 : 王墨林談「家變」 | 中國時報 | 第三十九版 | | |
1995. | Dolling, Susan Wan, Trans. | "Translator's postscript." Family Catstrophe by Wang Wen-hsing | 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 255-285 | |
1995. | Sciban, Shu-Ning (黃恕寧) | Wang Wenxing's poetic language | |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 | |
1995.4. | 廖咸浩主持, 焦慧蘭紀錄整理 | 死亡的滋味 : 王文興「命運的線」 | 幼獅文藝 | 第八一卷第四期 | 55-58 | |
1996. | Williams, Philip F. | Book review--Family Catastrophe | World Literature Today | v.70, no.2 | 470 | |
1996.1. | 吳再興 | 論王文興「十五篇小說」的人生觀照 | 臺南師院學生學刊 | 第十七期 | 72-82 | |
1996.6.26. | 金恆杰 | 中國文學中的親子關係 : 談王文興的「家變」和奚淞的「哪吒」(上) | 中央日報 | 第十八版 | | |
1996.6.27. | 金恆杰 | 中國文學中的親子關係 : 談王文興的「家變」和奚淞的「哪吒」(下) | 中央日報 | 第十八版 | | |
1997. | 荻宜 | 王文興「背海的人」: 一九八O年最具顛覆性的小說 | 文訊別冊 | 第六期 | 34-35 | |
1997.10.25. | 陳傳興 | 桌燈罩裡的睡衣與拖鞋:「家變」--「時間」 | 鄉土文學論戰二十週年回顧研討會 | | | |
1997.12.26. | 陳文芬 | 王文興新小說久等了 | 中國時報 | 第二十三版 | | |
1998. | 蕭富元 | 二十四年一場「背海」夢 | smart書房 | | 230-233 | |
1998.6.30. | 楊照 | 家庭內的啟蒙悲劇 : 王文興的小說「家變」 | 中國時報 | 第三十七版 | | |
1999. | Loivier, Camille | "Avant-propos." Processus familial. Par Wang Wenxing | ACTES SUD | | 7-13 | |
1999. | 張寶琴 | 王文興著「書和影」序 | 安陽文獻 | 第十五期 | 82- | |
1999. | 陳器文 | 「家變」小識 : 論王文興「家變」 | 台灣文學正典研討會論文 | | | |
1999.1.5. | 江中明 | 背海的人,王文興寫了18年 | 聯合報 | 第十九版 | | |
1999.1.5. | 陳文芬 | 背海的人下集,王文興文字校對工程驚人 | 中國時報 | 第十一版 | | |
1999.3. | 易鵬 | 巨變私史:王文興的「家變」 | 中外文學 | 第二十七卷第十期 | 144-148 | |
1999.7. | 張誦聖 | 解讀王文興現代主義新作 :「背海的人」續集 | 聯合文學 | 第十五卷第九期 | 20-28 | |
1999.9.16. | 李奭學 | 王文興出手! | 中國時報 | 第四十一版 | | |
1999.9.20. | 陳文芬 | 王文興「背海的人」下冊 | 中國時報 | 第十一版 | | |
| Feng, Gillian | 王文興的「母親」:如何運用意象和標點符號呈現母親/貓耳/吳小姐的關係 | | | |
相關連結 |
| 楊照 | 「緩慢有理」的美學偏執 : 讀王文興的「背海的人」(下) | 新新聞郵報:楊照主播台 | | | 相關連結 |
1999.11.19. | 楊照 | 「橫征暴歛」的作者 : 閱讀王文興 | 中國時報 | 第三十七版 | | |
2000.10.23. | 王德威 | 王文興新版「家變」的時代意義 : 這才是一個人的聖經 | 聯合報 | 第四十八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