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越窯青瓷碗
高3.7公分,口徑14.5公分,底徑6.5公分
敞口斜腹,下置圈足,整體施青灰色釉。外底心有釉,圈足著地處較寬,形似玉壁,故稱為玉壁形底,是九世紀流行的底足造型。露胎呈香灰色,還留有六個長條狀墊燒泥痕。
浙江越窯為唐至五代最具代表性的青瓷窯。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中談到:「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推崇「類玉似冰」的越窯青瓷茶盞,認為越窯青瓷盞能夠增益茶色。
此類越窯產品形制端正,出現於八世紀而流行於九世紀,釉色溫潤,晚唐五代所燒造的「祕色瓷」尤為珍品。1987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法門寺發掘出唐代塔基,根據地宮石碑「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西元874年)之記載,確定出土的十四件越窯青瓷即為「祕色瓷」。唐代詩人陸龜蒙(西元?-881年)<進祕色越器>詩中,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形容,為越窯青瓷顛峰時期的代表作品。
本展品雖不若法門寺的青瓷精緻,但整體作工講究,色澤典雅。類似造型的越窯玉壁形足碗作品,近年印尼海域打撈的唐代黑石號沉船(九世紀前期) ,以及浙江上林湖第37號窯址(九世紀中葉)出土品 中,都可以看到。(陳宜君、金恩慶)
參考書目
- 謝明良,〈記黑石號(Batu Hitam)沈船中的中國陶瓷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3期,2002年。
- 慈溪博物館、謝純龍編,《上林湖越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